

何时才能揭开故乡的面纱
我生在故乡长在故乡,转眼已有七十余载。这么多年来我几乎踏遍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爬遍了故乡的每一座山。对于故乡的每一处地方就是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这是哪里。尽管生于斯长于斯,直到现在对于她的真实面目也没有真正摸清,对于蒙在她头上的那块面纱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

首先先说山,可以这样说,莲花峪三面环山,分别为北山、东山和西山。如果你站在南面向北遥望,整个山形就像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安放在那里安然不动。蜿蜒起伏的北山、东山、西山由于绵亘十多里,因此在许多转折处就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十多个山峪,这些山峪分别是西山的刘家峪、夜猫子峪、白鹭山峪;北山的西角子峪、东角子峪;东山的莲花峪、赵家峪、郑家峪、刘家峪。而在这九大山峪中富有传说色彩的就有莲花峪、白鹭峪和夜猫子峪。且每一个传说都有一个美丽神奇动人的故事。先看莲花峪,这个山峪形成于三山交汇处,峪成东北西南走向,因在峪中有一块方圆数十丈的大青石盘,且在青石盘的西南面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石莲花,在石莲花的一旁挺立着一个恰似鼓形的圆形大青石,旁边还放有一根近半米长的圆形石头,人们便把它们唤做石鼓与石槌。于石鼓向东北不远的青石盘上有一个直径约30公分的圆形石坑,据说那棵花色艳丽叶子肥大翠绿的红色莲花就生长在这个石坑里。因此,这块硕大的青石盘就成了莲花峪人历代传说不绝的莲花盘。围绕着这块硕大的莲花盘和那棵美丽的红莲花于是就有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关于莲花峪的美丽传说。

版本一,村名说。据说第一个来到这里建村的是蒋氏家族,刚来时就在这个峪中筑房建村,因此村名就叫莲花峪。版本二,荷花仙子说。据历代演绎的传说说,那棵生长在莲花盘上的红莲花可以按照一定的时辰幻化成一位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每当她拿起石槌擂动石鼓时,峪西北方向的大山就会大开,一头全身闪着金光的大金牛就会跑进峪中来,那哞哞的叫声回荡在整个山峪中,此时的莲花峪到处也闪动着金色的光芒。然而说来也奇,随着荷花仙子的擂鼓声由急到缓,那头金牛已调头向西北大山跑去,随着最后一声鼓声的消失,大山山门合闭,金牛也不见了身影。
版本三,红莲华被盗之谜。关于红莲花被盗有两种说法,一为南蛮子,据说这位高人趁着夜色盗走了这棵神奇的红莲花;一为北伐战争时一支国民革命军进驻莲花峪村时进入莲花峪中盗走了这株红莲花。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记载与有关史料,至今仍然是个难解的谜团。

再看夜猫子峪,咋一听这名字就会让人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夜猫子又名猫头鹰,喜欢昼伏夜出。由于它咕喵咕喵的叫声凄厉难听,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在晚上听到它的叫声被吓得连门都不敢出。而在莲花峪村的西山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山峪叫夜猫子峪,据说在这个山峪中栖聚着几百只夜猫子,一到晚上那夜猫子眼里发出的绿光犹如磷火一般一闪一闪的十分瘆人。由于这个山峪离村子较远,所以一到晚上就没有人敢到这个山峪中来。因此就有了 “宁过三江口,一人夜晚不在夜猫子峪走” 的传言!然而村里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绰号叫做 “神人” , 因为胆大力强,又有着几次与人打赌获胜的先例,于是就到处吹嘘说如果谁能给我五两银子,我就一个人晚上独上夜猫子峪!俗话说,有敢说的就有敢应的。于是,他们就约定某一天夜晚时分这位号称“神人”的胆大者就独自去了夜猫子峪。一开始还好些,但当他走近几百只夜猫子栖聚的中心区时,夜猫子突然起飞了,那强大的煽动翅膀的冲击力几乎令他摔倒,那盘旋在头顶上两眼闪着绿光又发出刺耳的咕喵声一下子把他吓瘫在山地上,他整个的崩溃了,一时失去了知觉。等那位与他打赌的人约人一起上夜猫子找他时,惊恐过度的“神人”还没有完全苏醒过来。自此后,这位“神人”被吓破胆的事就被当做一个笑谈流传了下来。

最后要说的一个山峪叫做“白鹭峪”,白鹭峪就在白鹭山的东面。因为根据莲花峪村不同山段的划分,从西向东分别叫做西山、马蹄山、平顶山、北山和黄麓山。而白鹭山就在西山和马蹄山的中间。为什么此段山叫白鹭山?这与莲花峪村所处的地质结构与一个传说不无关系。先说地质,据说在地壳运动大变动时期,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泽,丰富的水资源中和丰茂的大泽岸边生长着许多鱼类蟹贝和大型爬行动物还有白鹭等,这些都从后来的地表发现中得到了验证。因而,关于白鹭山的传说也有了一定的依据。这个凄美的传说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莲花峪村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据传,某朝年间,一位赴京赶考的书生路径此地,因身体有恙不能赶路就借住在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然有些贫寒,但一日三餐还是能够维持度日。母亲四十开外,人长得端庄大方,尤其有一颗善良的心。女儿名唤白鹭,年方十六,正值豆蔻年华,人长得眉清目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犹如一汪秋水闪动着光芒。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可爱的姑娘。母女俩为了尽快让这位书生恢复健康,一日三餐尽做些可口的饭菜,让他吃得津津有味。随着母女俩的精心照顾与服侍,书生的体力恢复的很快,这时的他不但可以下床走动了,有时还能陪白鹭到院子里赏赏花草。就这样一来二往彼此都有了好感。一日晚饭后,一轮明月高挂在天上,月光如水洒满大地。他俩坐在房前的一块空地上相互倾吐了真情。两心相许,两情相悦。只听书生对姑娘说:“白鹭,请你放心,待我皇榜高中,我就回来与你完婚!”白鹭听了,也连忙对他说:“但愿如此吧!”
考期不能耽误,书生终于告别母女俩要上路了。那天母女俩一直把书生送到山顶路口,书生与白鹭依依不舍地话别,白鹭站在那里一直望着书生远去背影,直到消失在远方方才回家。
书生进京后不久就参加了殿试,由于饱读诗书,书生挥洒自如,不到考试结束就提前递交了答卷。当主考官接过答卷一看那刻起他就认定这次殿试的状元一定非他莫属了!果不其然,揭榜那天,书生早已等在那里,等到开榜一看,新科状元果然是他。一时间他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夸官那天他在紫禁城中拜谢过天子后就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经天安门正门而出,一路游行后才回到了住处。皇帝非常赏识新科状元的才学,有意招他为驸马。当皇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主考官时,主考官也欣然同意。于是,经过主考官的一番调查了解后这桩皇亲大事就定了下来。结婚以后他就住进了驸马府邸,与公主一起过起了锦衣玉食的皇家日子。

再说白鹭姑娘,自书生进京赶考后,每天都会到山顶路口朝京城方向遥望,并不时的向从京城回来的人打听有关书生的消息,但都难以得到满意的回答。此时的她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莫非他真的变了心,已经成为了皇亲国戚?她不敢再往深处想,还是期望有朝一日书生能够再回到她的身边。天天不间断地站在那里观望,天天不停地向路过的人打听,日子一长,人也显得憔悴多了,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入眼窝。终有一天,她从一位与书生一同进京赶考的举子那里得到了实情,原来她苦苦等候的那个人已经舍她而去,她绝望了,彻底的绝望了!她欲哭无泪啊!她渐渐地变了,变了,最后竟变成了一只白鹭,而它的眼睛还是一直朝向京城的方向。

说到莲花峪是古战场之事还是在读了《泰安晚报》记者写的一篇《亦真亦梦莲花山》之后才知道的。这位资深的晚报记者在文章写到:“据传,这里曾是齐鲁古战场,昔日的兵戈铁马不知到了何处,但看到眼前的风景,古战场的厮杀又浮现眼前,马嘶声、呐喊声、兵器撞击声震耳欲聋。”由这段精彩的描述我们就可想而知莲花峪自古就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这不仅在古代如此,近代也是如此。据史记载,北伐战争时期,一支北伐革命军曾经进驻过莲花峪;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的部队曾在村前构筑工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的根据地,泰西地委、专员行署机关就驻扎村里,后方医院就建在陈氏家族的一所院子里;之后日本鬼子又在村东黄麓山上构建碉堡,并多次进村扫荡,著名的“莲花峪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




历史是悠久的,史料是最有力的佐证,有人说这个村子有人居住才200多年,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修路中从深土层中发现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剑、戈、戟、彩陶、灰陶等文物来看,不仅在西汉时就有人居住,而且也再次印证了莲花峪村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古战场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莲花峪村也从漫长的发展中过度到了现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这个神秘而又富有众多美丽传说的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温饱迈入小康社会。现在更是从乡村步入繁华的社区,日子更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3.6.18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自2009年上网以来,共创作散文100多篇,诗歌5000余首,《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611人。作品先后在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平台发表,并在都市头条平台创建《华夏文学》编辑部,任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华夏文学》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