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照南山,端午来临忆先烈。南岸区作协旗下的南山街道黄桷文学社社长、南山街道黄桷书画院秘书长潘云国,与黄桷书画院院长叶文柱精心策划,分工合作,带领黄桷文学社20多名作家会员,与黄桷书画院10多名画家书法家,相聚黄桷书画院活动室,包粽子,忆先烈,感恩共产党,共度端午节。
清晨9点30分,黄桷文学社社长、黄桷书画院秘书长潘云国,南岸区作协副主席陈猷华、林克于,区作协副秘书长樊开源、白桦,黄桷文学社副社长、《黄桷小屋》文学公众平台总编邹世平,区作协、黄桷文学社会员吴洛加、王学友、柏咏菊、邓红梅、吴圣荣、熊家林、贺华琴等20多名作家会员,来到黄桷垭老街后山上的南山宾馆(原南山铁路疗养院),故地重游,一路饱览了南山风光,一路参观了在后山垭口沉睡了80多年的梅亭、孔二小姐旧居“孔香园”、于右任官邸、烈士墓、德国大使馆。
2005年“3.18”重庆铁路分局撤销前,南山铁路疗养院棣属重庆铁路分局管辖,经常来此办班,学习,对这些抗战遗址,没有系统深入了解,这次重故地重游,参观抗战遗址,才有了深入的了解。

孔香园,建于1913年,孔祥熙与宋霭龄之女孔令俊(孔二小姐)曾寓居于此。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小楼,折中主义建筑风格,造型简洁朴实,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屋顶为人字坡小青瓦屋面。该建筑三面靠山,环境优美,当年孔二小姐常在此避署度假。
10点30分,步入于右任官邸,详细参观了太平老人于右任博学多才的爱国经历。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清末举人,曾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上海大学等学校。1906年加入同盟会,之后筹办和主持《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新闻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1912年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战时期,于右任坚持团结抗战,维护国共合作,反对投降。他主张将“日本海”改为“太平海”,自号“太平老人”。
《太平老人于右任》展览分为史实展和书法作品展两部分,以于右任在政治、教育、新闻、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他为国家独立和民主进步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反映他热爱祖国和祈盼统一的拳拳之心,反映他独具一格的艺术成就和备受景仰的文化魅力。
在第三展室旁的重庆铁路书画室展墙上,见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重庆铁路分局重庆电务段任段长,现任老年大学国画书法班学员,70多岁的卢履平,创作揭挂在展墙上的《新华日报与于右任》国画书法作品,深深映入我的眼帘。
11点05分,跟随潘社长脚步,沿着后山小路步行数百米,来到路旁4座烈士墓前,参观了由南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出资,2022年初修复完工,将当年解放黄桷垭,在“文峰塔战役”中牺牲,埋在这里的4名解放军遗骸的土坯子墓,修复成4座大理石烈士墓,见证了南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烈士的敬仰。
11点20分,来到后山垭口,见到山头上,搭着脚手架,正在建设中的酒店,参观了连同酒店一道,正在培修的德国大使馆,沿着垭口新修的水泥公路,路过山腰的广益中学,下到黄桷垭。
晌午时分,来到南山街道黄桷垭社区“黄桷书画院”活动室,书画院院长叶文柱,带领书画院会员刘坤碧、李国君等10多名老同志,已提前包好煮熟的粽子,煮好嫩豇豆稀饭,拌好凉面,卤好猪耳、猪头,凉办好自己种的绿色黄瓜,摆好4大桌,黄桷文学社20名作家会员,同黄桷书画院10多名书画书法家围成4桌,大家以水代酒,举杯共度端午佳节。

黄桷文学社与黄桷书画院联谊度端午,彰显了这群多才多艺的退休老人,不忘初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