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情思》
文/丁安国
端午节即将到了,中国龙舟公开赛古城赛场也开锣了,鼓声咚咚,龙舟竞渡,众桨齐划,浪里飞舟,那壮观的场面是多么欢腾啊!说到端午节,不禁想到了儿时端午吃粽子、看划龙舟的往事。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以产粮为主,湖泊较多。那里有一条美丽的四湖河,系人工运河,连接四个湖汊,河道宽且直,一河清水悠悠从小镇穿过,我家就住在河岸边不远处。这条河就像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伴着我们长大。按家乡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前后都要在四湖河举行龙舟比赛,最热闹最好看的却并不是在端午节这天,而是在农历五月十五,故家乡人称之为“大端阳”。因为每年夏季,只有秧苗移栽之后,农忙告一段落,人们才有了闲工夫,所以,按节气,唯到了十五,才是龙舟比赛的最佳时机。这样,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就像重大集会一样,也是小镇最热闹的日子,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换上像样的服饰,女子们还要打扮一番,都汇集到四湖河两岸,为各自的龙舟队摇旗呐喊,鼓劲加油。
在端阳这个十分热闹喜庆的传统节日,不仅有得玩——观龙舟赛、会亲访友,还可有粽子、包子、桃子及各种瓜果吃。我小的时候,倒并不是特别爱吃粽子的。因母亲在饮食店上班,每次她都要从饮食店里买些肉包子回来过节。在那个肉食凭票供应的年代,能吃到可口的肉包子实属不易,粽子相对来说就逊色了。不过,粽子那股特有的香味还是很诱人的。我们家离外婆家近,在小镇的同一条街上。每每想吃粽子,就可去外婆家吃她亲手包的粽子。如今,外婆虽然不在了,但外婆做的粽子仍然留在记忆里。那时,粽子纯手工制作,每到端午前夕,随处可见家庭主妇们就在自家门前摆上一把木椅子,旁边放着浸泡过的上好糯米和粽叶,用一种草系在椅背的横杆上,以备扎粽子用。包粽子的婶婶、阿姨或婆婆们先要把两片粽叶拿在手上,挽成一个尖角,然后把糯米放进如漏斗形的粽叶,再用粽叶把糯米包住,就形成了四个尖锥,包好后再用那草缠紧,粽子就形成了。有时,常看到几家人在各自门前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充满了过节的气氛。粽子做好后,一般是用水煮熟了吃的,当然也可以蒸。煮好后的粽子从锅里捞出时,满屋会飘散着粽叶的清香味,十分诱人,一种初夏特有的香味至今仍然是那样令人怀想。
小时候,我只知道粽子是一种食品,而且要到端午时才能吃到,至于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蒿、喝黄酒等一些习俗的由来并不怎么清楚,喜欢的就是那一份热闹和喜庆。特别是划龙舟的号子一唱,锣鼓一响,在岸边观看的人们,顿时跟着沸腾起来,纵情高呼,助威呐喊,那场景尤为壮观。当一轮龙舟划过,街上各姓氏的族家,都用筲箕端着粽子、包子等食品去找本族的龙舟队员,慰劳大家,为他们鼓劲加油。后来,因“破四旧”小镇就再未组织龙舟赛了,虽然也包粽子过端午,但还是少了那种龙舟竞渡、奋勇争先的气氛。
长大后,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还知道了这个节日原来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古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积极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就这样一个抱着救国救民志向的人,没有想到反而受到了奸臣们的排挤。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苦受难,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农历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有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就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之后,又改用其他粽叶等包成粽子。如我们家乡靠近长江,多为湖区,盛产芦苇,芦苇叶就成了包粽子的最好材料。这样,每年的五月,人们都会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纪念屈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仍然在过的端午佳节。
作为一代伟人,屈原离开我们已两千多年了。在古代,文人墨客写出了很多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歌赋以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喝黄酒、挂艾草等习俗,早已融入到端午诗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对一个节日的深远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江上吟》由江上遨游起兴,赞美推崇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商丘” ,表现了他鄙视现实、向往美好自由的追求。而宋代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上片:“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以“述今”描写了民间端午的习俗、盛况,美轮美奂;下片:“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唯有万千断肠句。”追叙“湘累”人生故事,寄屈原哀思,无限沧桑,一唱三叹。仔细读来,其意蕴深远,别具一格,令人赞叹!这被认为是抒写端午的最美诗篇之一。
如今,每当端午之时,我总想儿时吃粽子的那些事。也许,粽子的那种清香只属于那远去的年代。

【作者简介】 丁安国,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微信公众号,曾获各类征文奖、杂志社年度优秀散文奖等奖项。已出版散文集《行走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