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水亲人情
作者:潘治国
我的家乡在黄河边上,地处晋南。
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又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山西运城与陕西省河南省隔着黄河相邻,属于黄河金三角洲,运城市黄河沿岸更是鸡鸣三省闻的地带。老家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我的家乡对河便是陕西省合阳县三岔峪村,在建的菏泽到宝鸡高速公路临猗段安昌黄河大桥高架路即从村北通过,横跨十里宽的黄河滩,安昌服务区和安昌出入口立项建设在即。
运城老家美丽富饶,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老家春天来的早,大地鸟语花香,万物萌生,油菜花成片盛开,远看象扯开了一匹匹锦绣的黄缎子。返青的冬小麦,郁郁葱葱,像铺开层层墨绿色的大毯。果园里的桃树、梨树、杏树,春天里盛开红的、白的、粉的花朵,冬小麦起身拔节,还有那河滩山谷里以及路边田间地头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把家乡的春天打扮得万紫千红,一派欣欣然的繁荣景象。
夏季到处充满生机,冬小麦抽穗灌浆结籽,赛红缨放箭;阳光灿烂,普照大地,庄稼铆足了劲的生长,玉米苗生长拔节别上了棒子。果园里,果树枝头上挂满了果实。
金风送爽,吹大了梢头的果实,又圆又红的苹果向农人绽开红彤彤的笑脸,秋作物换了衣裳,玉米黄了,棉花白了,红薯叶也紫了,大地变成五颜六色的一片丰收盛景。
到了冬天,一场降雪,染白了河东大地。一座座大棚顶上闪着白色的光,一棵棵冬青松树柏树雪杉等四季常青植物在雪中更显得格外精神……
家乡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这里是傅作义将军故里,出现了以爱国将领傅作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人物,他老人家带领部队进行长城保卫战等抗日战争,属于爱国将领,开明人士,黄河骄子。我舅家爷弟兄六个,舅家爷名字叫张望载,排行老二,早年跟随傅作义将军进行抗日救国战争,军衔至大校。小时候曾听舅家爷讲过内蒙古抗击日寇的百灵庙、大庙、五原大捷等故事。那时舅家爷在军队负责军需供给,与傅作义等高级将领家属都曾有过许多交往,打过交道。傅将军严以律己,公道正派,从不让我舅家爷对其家人给予额外照顾。
现在家乡建有安昌村傅作义将军故里村匾,仁义巷牌坊,傅作义雕像,付先生生平事迹、黄河骄子壁画,傅作义故居展览馆,荷花池,奋斗厅展览馆,傅作义骑马雕像等,南赵村(原先南赵公社,后改为乡,党委,政府所在地)建有作义中学。这些都成为临猗县、运城市、山西省,华北乃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舅家六爷张望随,字高午,他十五岁直接从学校秘密跑到解放区,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就读于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称为延安干部。后在陕甘宁边区任职及从事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工作。有一次因陕北中央紧急转移,晚上急行军他年龄小跑不动,又太劳累,老打瞌睡,是一位老战士让他拉住战马尾巴跟着跑路,才没有掉队而脱离大军。
他早年参加革命,历经重重苦难,虽九死而一生取得抗战胜利;参加解放战争胜利,参加新中国建设革命工作。曾在北京军区、兰州军区工作,任政治部主任等军级干部。后调至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后来又在保密单位工作,改革开放后因建立了离退休制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离休军级领导干部。1989年3月逝世,享年68岁。我舅家六奶查怀霖也是一名老党员老革命,在中央党校教学管理岗位工作,正省部级领导干部待遇直至离休,2013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崔冰伯伯也是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历任山西榆次军分区司令员,后调任天津卫戍区司令员,1990年因病去世。张茂兴爷爷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回国曾任北京市物资运输大队大队长,主管北京市物资运输,已去世。
我的伯父潘德印一九三七年出生,早年参军沈阳军区,曾任文书。退役后返乡务农,曾任村大队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2020年2月2日因病去世。
我父亲潘德玺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二日出生,少年好学。曾因字写的不好发愤图强练习写毛笔字,他多才多艺热爱音乐,因数学学得好,安排他任村财务股股长,后因组建县办南赵公社农机站调任农机站保管员。不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始终保持正直善良,兢兢业业,努力上进的作风。他与人和睦相处,为人热诚。
父亲不但自己努力,也喜欢鼓励他人努力上进尤其鼓励年轻人发愤图强,积极上进。在他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下,毋建贞后来考上大学,分配至太钢钢铁研究所板材室工作,曾在科技处、一轧厂工作,曾任太钢人力资源部部长,教培中心主任等职务,现已离休,当上了爷爷,享受天伦之乐。
后来在改革开放初期,父亲从当时的公社农机站回乡务农,曾任安昌村六小队队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坚持公道办事,制定了生产队集体财产分配方案,做价公平合理,深受村民欢迎。
最难忘的是父母亲带领我们四个子女忙碌干农活的场景。麦收时节,我们姐弟四人,带上镰刀跟上父母亲收割小麦。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挥动镰刀割麦,然后收拢起来一个个打成捆,装到车上,一趟又一趟拉到碾麦场。几家一个碾麦场,轮番摊麦、嗮小麦、碾场、翻小麦,再碾,堆麦秸杆,起场、扬麦,装袋、入库,嗮小麦粒,汗流浃背的送走紧张而忙碌的夏季。
有一年夏天我同弟弟治坤到黄河滩割草,因草湿,我俩割了三大捆;黄河滩路远拿不动,父亲晚上十一点还不见我们回家,急得下到黄河滩边找我们边大声喊我们名字,我们担草背草走走停停,他站在黄河滩河槽边喊我们名字,我们听到后扔了一捆草,赶到河槽边父亲接过担子挑上回的家,第二天我与弟弟起来才到黄河滩找到扔下的那捆草抬上才回的家。
种棉花,种杏苗,间豆苗锄豆苗。摘棉花、出花生、出红薯,掰玉米棒子挖玉米杆翻地种小麦拽耧拉碾子等,秋收秋种,有苦又累中送走了繁忙的秋天。干庄稼活使我的身体得到锻炼,强壮起来,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耳濡目染使我一手阅历与学习间接知识,形成并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父亲因长年在农田劳作、风雨不避,患上风湿性关节炎,我曾多次看见父亲干农活跪在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步挪着往前走干农活。
1995年寒冬的一天,天寒地冻,大降温,父亲因病前往孙吉镇卫生院治疗风湿性冠心病不幸去世,父亲终于走完他辛劳的一生,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离开了他亲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撒手人寰。
父亲生前曾回忆他年轻时想出去干革命工作,后因爷爷潘正财见伯父参加革命军人工作,家里留个儿子怕万一有事好互相照顾而留下来在村里公社干工作;改革开放后我上初中高中父亲曾说过也想出来干,因考虑我上学怕学业学不好所以没出去找工作干事情。
我母亲张自英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左右在内蒙古陕坝出生,一九四九年北京和平解放跟随她父母亲即我的舅爷舅奶回到安昌村。在孙吉上完初中,曾任幼儿园教师。后因照顾我们兄弟姊妹四个,辞职操持家务和农田劳作。在那困难的年月,母亲精打细算,缝缝补补,养活我们慢慢长大。记得那时逢年过节才能吃银裹金白玉米面裹黄玉米面、至多较好白面裹黄玉米面馒头;一件衣服从新到旧,一年又一年,缝缝补补再一年。一身衣裳,也是大的穿了小的穿,一个接着一个穿,姊妹兄弟轮流穿。往往要过年了,家做的新衣服、新布鞋赶不出来,母亲白天黑夜连轴转,在亲戚的帮助下,正月初一才能穿上从头到脚的崭新的一身衣服。
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变得非常坚强,张罗弟弟说亲事,我两个姐姐帮忙着给父亲提前过三周年,同时操持我弟弟同弟媳妇完婚。父亲在世时我父母在我家给我大姐看小孩几年。母亲姐姐大伯父给我与妻子在太原结婚;母亲又看小孩做饭几年,回家给我俩办了两桌酒席。在北京给我弟弟看小孩做饭几年。
2010年7月19日,我母亲带我姑娘潘鑫玲,从太原火车站坐晋龙号火车回家,在运城火车站下车前,因火车急刹车摔倒在车厢,火车乘务员态度很不好,车门打开把母亲行李扔了出来,车站收走母亲成人票和姑娘半价票,经好心人打我二姐电话找到表弟张洪涛,赶到车站背上母亲背出火车站坐上三轮车到运城市骨科医院经检查股骨头开裂需要做手术,第二天舅母杨卯生电话通知太原我们家,我媳妇到银行取了家里仅有的2万元赶火车回运城市,母亲只留了1万元,媳妇接回姑娘当天返回太原。我弟弟赶回家医院定下来26日做手术,弟弟24日来太原告我,然后匆忙赶回北京上班。母亲手术很顺利,后来母亲来太原说身体永久留了塑料卡子固定股骨头。
后来母亲在家摔倒,二姐潘慧霞侍候母亲,十分辛苦。后转至二姐居住的万荣县城,母亲有一年人事不省,我二姐怕老人大事不好,转至孙吉镇卫生院住院。我赶回孙吉镇,给大夫说用最好的药,不怕花钱,第三天母亲稍微清醒恢复神智,我田冰哥母亲率领一大家子看我妈,我说我要赶回太原上班坐上付立峰的车从孙吉镇赶到县城,找了出租车花了15元钱送到运城火车北站,坐动车组火车赶回太原的;我大姐二姐轮流照顾我妈。
我苦难的母亲于2018年11月22日因病去世,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她的儿女们。
时光如梭,转瞬我53岁,在太原生活了34年。
离开家乡,不觉经年。故乡山水入梦来,还有那铭刻心中的绵绵亲情……
祝愿我的家乡和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潘治国,1969年11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地区临猗县南赵公社安昌村,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山西省级重点中学临晋高级中学;1989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太原工业大学冶金大专班钢铁冶金专业,1992年7月毕业参加太钢炼钢二厂工作;1994年在东北大学连铸研修班学习并结业,职称炼钢中级工程师。
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