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先生
文/农二哥
具传说端公(傩戏)先生是由天子所命的祭祀主,而且是专门服务于当朝政野的。
后来因各朝各因渐变发展到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
汉魏时期,端公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加盛大,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
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国,端公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
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
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变酬神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即端公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
至晚唐,连乞丐也加进了端工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现实社会的习俗充塞傩祭仪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户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十分壮观。
唐宋以后,随着端公活动的广泛流传,在驱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借用,还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战争题材的内容穿插其间,显示出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兰陵王》、《目连救母》等傩戏剧目便一直延传至今。
约在元明时,嬗变而成傩戏即端公活动。
元蒙因信仰不同,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庭的端工,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端工舞、端工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
在端公形成的最初阶段,像戏曲的出现一样,它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
由于它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传播渠道也很广泛,社会收效较明显。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端公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端公戏。
除少数地方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十分流行,后来又传入一些边远地区,特别是巫术气氛较浓的边远落后地区,经过当地民的吸收和利用,最后固定成俗,成为中国众多民俗文化之一。
端公戏流行于贵州、四川,江西,安徽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湖南、湖北的端公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长处,四川、贵州的端公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端公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优势。后世端公戏逐渐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民间舞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又称鬼舞、跳傩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人们思想上的宗教意识相应减少,而娱人庆典的气氛却日益增多,最终将是宗教成分的完全消失,变成纯粹娱人取乐,供人消遣的戏剧。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端公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