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赏非遗 秀美新彩”
——曾昭鸿从艺50周年作品展
文、图/罗宙纶、梁卫国

6月18日,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从艺50周年作品展在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农工党广州市委会原主委余明永,农工党广州市委会副主委邓西龙、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李汉强、越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静,越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咏赋、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广州市工人文化宫党总支书记、主任黎志丹,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越秀区文联主席阮雄,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民辉等省市区有关单位领导,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学者专家、 非遗传承基地的老师和孩子们参加了活动。
广州市工人文化宫,老广州习惯称“市一宫”,位于广州城区中心文明路,原为广府学宫旧址,自古书香兴盛之地。今年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民游客置身于广州历史文脉的地方,别有一番感受。
方寸之间 尽显大千世界

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之一,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提起榄雕,人们都会想起《核舟记》,是初中二年级学习的课文,明朝魏学洢所著《核舟记》中的一段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这原是不满一寸的桃核雕刻成的。文章中把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描绘得出神入化,其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时间经历了几个朝代,至今可有人达到如此境界?现实中以曾昭鸿、曾宪鹏、欧志平为主力军的“曾氏榄雕传承团队”,就是这样的民间高手。

作为广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榄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享誉中外。活动现场展示了一件拳头大小的“宫灯”摆件《镂空吊链宫灯》,作品是广州榄雕与广州牙雕两个非遗项目的跨界合作而创作,整个宫灯由七条采用镶嵌技法做成的榄核链条吊起来,每条链条均耗费超过10个乌榄核才能雕成。
文化搭台,商贸唱戏,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活动现场还开设了非遗展览、“我在越秀玩非遗”系列体验活动和“玩转非遗”市集,集中展示榄雕、手掌画、玉雕、打铜、铜印制作、广绣等非遗技艺。市民可与非遗大师进行互动交流,亲手创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在“玩转非遗”市集,设置了20多个展位,展示展销非遗文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尤其受到大家欢迎的是榄粽,市民刘女士表示:“这个文创产品很有新意,乌榄肉入粽,核用来雕刻,我第一次吃到榄粽,觉得很好吃,端午节马上到了,刚好买点手信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活动通过曾昭鸿大师非遗作品展、非遗体验营、非遗文创市集等形式,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彰显中国工匠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以非遗工艺衍生产业,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薪火传承,守正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大南路小学学生们演唱的《荔枝颂》正式拉开了活动序幕。
曾昭鸿老师向大南路小学赠送作品集和《非遗玩家·榄雕》系列丛书,亲自向到场小朋友传授榄雕知识和技艺。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榄雕亲子体验活动,跟非遗大师学习指尖上的传统文化,共享非遗之乐。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榄雕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在这里得到传承。
曾昭鸿深有感触地表示:“在越秀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广州市工人文化宫的关怀与指导下,举办从艺50周年作品展,深感荣幸!时光飞逝,转眼半世纪,回想1972年,从悠悠学堂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学艺,有幸跟随欧宇仁老师学习榄雕技艺。在厂十几年的榄雕创作中,受到潘楚钜、李定宁等老前辈的影响以及指导,结合广州榄雕精巧玲珑的风格,开始探索广州牙雕技艺的保护和原材料的创新,至今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感到无比的喜悦“。
曾昭鸿强调:“近年来我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在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培养了40多位榄雕校园传承的教师等。作为国家级榄雕代表性传承人,吾当努力,一如既往,再续辉煌。”
曾昭鸿作品展中,130多件中华独有的榄雕技艺展现在人们眼前:《核舟记》《中华世纪龙》《镂空吊链子母宫灯》《鼎盛中华》等经典作品展出…… 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通过一颗小小榄核,径寸之中穿越历史千年,展现人间悲喜,让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无不躬身凝神,击节赞叹。
非遗传承 匠心传递 后继有人

古语云:虎父无犬子。曾宪鹏自小受到榄雕传统艺术的熏陶,从中学起跟随父亲曾昭鸿学习榄核雕刻,至今近30年。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雕刻高级技师。其作品最大的突破是其基于对历史的热爱,善于在历史记载当中吸收题材,力求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展现在当下。如他参照象征中华民族重器的九鼎创作的《鼎盛中华》、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为原型创作的《中华乐韵》以及纪念甲午海战的《甲午魂》及《七郎八虎镇三关》等巧夺天工之作品,让人惊喜不断。
曾宪鹏接过父亲手中的刻刀,父子传承,匠心传递,继续雕琢这乌榄传奇。除儿子外,曾昭鸿另外一位弟子欧志平,也逐渐摸索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创作之路,现在已经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天,他们又将榄雕技艺传给新时代的少年学子,为非遗技艺培育更多的新苗。

曾氏榄雕传承团队通过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榄雕引入了越秀、海珠两区的中小学美术老师的再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至今已经培养了近百位中小学美术老师,有部分老师还在其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常态化的榄雕课程,其中,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于2018年起开设榄雕选修课,至今已教授超过120位学生。海珠区实验小学自2019年开设榄雕选修课,至今已教授160位同学。两所学校均被市文旅局评为2021-2023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只有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认识榄雕,尊重这个行业,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振兴” 曾昭鸿说。
“曾昭鸿从艺50周年作品展”到6月30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