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军旅作家王贤根笔下的故乡和故乡文学
文|王曙光
义乌很多作家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漂泊于异地他乡,可即使他们飞跃千山万水,故乡的记忆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心里无不牵挂父老乡亲,因而他们的文章无不浸染故乡风情。

6月16日上午,著名义乌籍军旅作家王贤根回故里探亲,并携作品“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六卷本在南门街图书馆与文学爱好者见面,还作了“军事纪实文学”创作讲座。
一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王贤根的话题始终未离开过故乡,聊起与军事纪实文学结缘的过程时,更以历史和时代的目光审视故乡和故乡的文学。

王贤根1949年出生在苏溪巧溪村,1958年建水库时全家迁至溪北村。1961年进入苏溪中学就读,后考入金华一中。在讲座中,他戏言:“义乌人武部可查不到我当兵的档案……”1968年初,他从金华一中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秘书、政治协理员等职,一干就是四十年。但他认为,是故乡的热土培养自己成长,小学、初中的刻苦读书,为融入部队大熔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他的六卷本作品《浩然家国情》《开国将领的故事》《雷神》《西线之战》《援越抗美实录》《铁流先锋》,不少是故乡的题材。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乌军事文化略述》,是列入义乌丛书面世的,初稿书名即为《浩然家国情》,经过几易其稿,现以第三稿的面目面对读者,内容比《义乌军事文化略述》多了两章。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勾践,汴梁设擂、拳振国威的金台,加上为孙权鼎立东吴立下赫赫战功的骆统,挥笔书写讨武檄文、震撼朝野的骆宾王,“杯酒释兵权”、南下隐居义乌的王彦超,垂死尚三呼的民族英雄宗泽,进士出身、抗倭平寇的儒将吴百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支支威武的队伍,演绎了义乌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无不显现了义乌军事文化的生动和辉煌。
王贤根说,像对太平军的评述,是以家乡最底层的当年百姓的目光和现还在流传的故事,及乡民的口吻为依据,来审视他们的。
王贤根多次提及与人合作、近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的创作,认为“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他在《浩然家国情》后记“十年一觉故乡梦”里说道,有心收集义乌军事文化相关的史料和故事,即使不为这写作,对于故乡的深入了解和理解,与自己这个从戎一生的军人,是感情的一种纽带,又是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一份养料。故乡是自己文学创作的根脉。
二
历史与文化是有生命的。
如何全景式反映援越抗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33年前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深造的王贤根,伏案提笔开始写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王贤根介绍,他们团当年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的另一位领导,也涉足了这一题材。当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给予极大鼓励。几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高兴地说:“该写,早该写,你要详详细细地如实地写出来,奉献给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后来如愿以偿,《援越抗美实录》由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出版,一版再版,首先在南方日报连载,后又在香港文汇报等报刊转载。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昔日投身援越抗美的英雄将士,在中国自卫反击战中,又有许多人再次跨越国界线,勇敢地战斗在最前沿。王贤根在《援越抗美实录》序章中记叙了一位失去亲爱儿子的母亲的故事。儿子牺牲前,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署名是“圆月”,实为“援越”,寓意深长。后来,也就有了《援越抗美实录》的续篇《西线之战》。只是该部军事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叙述的侧重有所不同罢了。
文学与人一样,不停地走着,看着,鲜活而又绚丽的景色总会闪烁在王贤根面前。祖国和人民的儿子,为国捐躯,身上永远流淌的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凝聚的热血。
“家国情怀,始终是军事纪实文学的主线。”王贤根一再加以强调。
三
王贤根的军事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涉及了不少将军类人物,如《开国将领的故事》里塔山阻击战中的胡奇才、绥远起义建奇功的董其武、“两弹”基地建设中的陈士榘等等。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共和国的脊梁。

谈及将军和故乡的关系和联系,这位军旅作家有述说不尽的情感。
1941年8月,张学良的部下、国民党49军军长刘多荃曾驻防后深塘(现名新新)和溪北村,并举起抗日大旗,与日军作战。在苏溪这块红色土地上,坚勇大队曾在溪北村附近与日伪及流匪部队交过火。建国后,一次,王贤根与金萧支队原支队长长、开国中将彭林交谈。彭林说:“我到过翁界,到过大畈,也到过溪北。”
原来,王贤根所在的村是义乌的革命老区村,是抗日武装坚勇大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活动区域。该村出过抗美援朝的英雄蒋英林,退伍后曾经担任溪北村的大队长。对于这段历史,他至今记忆犹新。
在《梦想是一辈子的事——王贤根访谈与演讲集》一书中,王贤根谈到了故乡、地域文化和贤达人物对一个作家的刻骨铭心的影响,譬如《青山不老》中的乡情和老师;譬如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深造期间遇见的系主任王愿坚(《党费》《普通劳动者》的作者);譬如校友、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多年来,他无数次回到故乡,与故乡的文学界朋友探讨文学,与学校的师生交流创作感悟。《故乡是作家生命与灵魂的根》《史志性写作·作家·文学》二文均有记载。
文|王曙光 摄影|吴优赛 (来源:义乌的一缕阳光微信公众号 )
---相关阅读---
著名军旅作家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创作讲座在南门街图书馆举行

“军事纪实文学”创作讲座
活动详情

6月16日上午,著名义乌籍军旅作家王贤根携作品“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六卷本在南门街图书馆与文学爱好者见面,并作“军事纪实文学”创作讲座。

主讲人:王贤根


王贤根的军事纪实文学,在中国纪实文学的长卷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效应。王贤根老师在讲座中回顾了与军事纪实文学结缘的过程,分享了创作之路上的有趣经历,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王贤根军事纪实文学”丛书设计大方,装帧精美,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贤根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散文集《又是烟雨迷蒙时》等著作相得益彰,构成了他数百万字文学作品的壮观景象。讲座后,王贤根老师分别为义乌市图书馆、福田作协、佛堂作协等四家单位赠送了新书。


(来源:义乌市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