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粽”是故人情
作者 李玉秋
粽子香,香厨房,粽叶香,香满堂,端午吃粽子,这是南北方人共同的习俗。
以前我不喜欢吃粽子,嫌它太费事,除了有点大枣的甜味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直到我吃过几次浓情的粽子之后,我才喜欢上它。
我三十几岁的时候,为了生计,曾跟朋友一起去南方某市做了几年生意,那时候年纪还轻,生活阅历也浅,远离家乡和亲人,难免经常想家。尤其是到了节日的时候,仿佛自己是在外飘荡的孤魂一样,没有归属感。
那里的天气湿热,我很不适应,当地的方言一句听不懂,但是为了生活只好忍受着这些艰苦。
那地方很多老百姓家都有自建的土楼,一楼一般是空着的,举架很高,可以放些杂物,也有的人家当做车库,这样的房子比开发商统一建的房子便宜,所以我们租住在一家的二楼,好几间屋子,租金也挺便宜。
我们的房东是一对中年夫妻,带一个十来岁的男孩。除了收房租,我们跟房东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他们说话我们跟本听不懂,尤其是那个女人,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样子,说的是一口纯正方言,我听了像听天书一样。
那年的端午节前,朋友因家中有事回了老家,我一个人既要照顾生意,还要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说实话,有点困难。
第一因为太忙,很多时候顾不上吃饭,第二,我的确不太会做饭。朋友不在的日子,自己基本就是糊弄,那时候还没有外卖这个词,只好偶尔去吃一碗米粉,米粉就是那个时候爱上的。
端午节的中午,我想午睡一会儿,可是热浪一阵阵地袭击我,尽管电风扇呼呼地转着,可我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
迷迷糊糊中听到一阵敲门声,我懒洋洋地打开门,门口站着女房东,她嘴里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我一句听不懂,但是看着她手里端着的盆和里面的粽子,我大概明白了她的用意,应该是给我送粽子来了。
她把盆子往我手边推过来,眼神是温柔的,充满着善意,黑黝黝的脸渗出细碎的汗珠,我看到两个好大好大的粽子躺在里面,我的心瞬间被温暖,我赶紧道谢,不知道她是否听得懂我的话。
但是当我放好粽子把空盆还给她的时候,她心满意足地转身上楼去了。
如果不是因为外面包着粽叶,我都无法确认这是粽子,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粽子。
记忆中北方的粽子是三个角或者是四个角的,不会很大,里面一般包的是红糖和大枣,包好后用马莲绑紧实。但是我眼前的粽子,是长方形的,而且很长,感觉有枕头那么长,我第一次见过这么大的,这种形状的粽子,不是我喜欢的食物,我也没有啥食欲,不过这个造型还是令我好奇,毕竟也是人家的心意,怎好一口不动呢。
我用菜刀把粽子从中间切开,切开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毁掉,可是就在切开的那一瞬间我就傻眼了,这里面居然这么有料!有咸蛋黄,腊肉还有肥瘦相见的猪肉,还有糯糯的红豆,居然还有板栗,跟家乡那种只有红枣或红糖的粽子区别太大了。
看着这丰盛的内涵,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哇---太好吃了吧!咸香软糯,还不腻人。
那两个粽子实在是及解决了我吃饭的难题,又实在是解馋。
从此我爱上了南方的粽子,也不再对南方的人有排斥感,原来朴素的外表不代表没有内涵,冷漠的眼神里面不见得都是敌意,人与人之间不是生来的陌生,而是都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的朋友,只要心存善念,哪里都会遇到美好和温暖。
那个端午节因为两只硕大的粽子而变得有了家的温暖,而另一段关于粽子的故事来自上海的Y君,那是一段一闪而过却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一年我在天津的一家公司工作,本以为前景会很好,但是没有多久,公司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我自然是心中恼火,莫名地惆怅。
在准备离开天津之前,我突然做个大胆的决定,不回东北,去上海看看世界吧。
去上海有两个原因,一是小侄女刚到上海工作,有点想家人,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位网友Y君,我们相识于网络,交流却并不多,只是通过屏幕感觉彼此都不是坏人,他是我今生见过的唯一的一个网友。
当我开玩笑似的跟他说我要去上海看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吃惊,也没有什么惊喜的表情。
第一次来上海,觉得有点从农村到都市的感觉。跟小侄女逛过了上海的外滩,南京路和城隍庙,而后应Y君之约跟团去杭州一日游。
且不说杭州的的美景和美食,最让我感动的竟是去杭州路上在服务区吃到的一个嘉兴粽子。
大巴车在服务区休息的时候,人们免不了下车上厕所,买一些吃食,当时Y君拉着我去一个卖粽子的地方,说你一定要尝一尝这个粽子,嘉兴的肉粽,特别有名的。
我的印象中,在服务区销售的东西不会有太好的。既然人家都热情地买了,怎好不吃呢。
一口咬下去的时候我也是呆住了,难怪嘉兴肉粽能卖到全国,原来真的是真材实料,米是用汤汁浸透的,肉是实实在在的,一口下去真是无法忘怀。

我当时对Y君的戒备心就减少了一半,如果人家不说,我哪里会知道这个地方会有这么好吃的粽子,更何况还是人家抢着付钱的。说得直白些,感动我的不只是粽子,还有这份陌生人带来的温暖。
旅行是短暂的,回来后我们基本也没有多少联系,好像是转过年的一天,我突然看到了他的朋友圈发的一条讣告,是以他女儿的口吻发的,说Y君因脑出血离世,第二天下葬。
”当时我整个人都是懵的,虽然我们不是什么至交的好友,也不是有多深的友谊,可是毕竟是有一面之缘的朋友,而且是第一个带我游杭州西湖的人,还有那难忘的嘉兴肉粽,人就这样突然离去了,感觉太匆忙了,人生怎会这样无常呢!
都说生命是一场没有回程车票的旅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唯有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唯有重视健康才是最保值的。
漂泊过的人,总是特别想念家的味道,尤其是节日里来自亲人的关怀真是没齿难忘。
四嫂是我们家族里最会包粽子的一个人,她热情大气,不管是与婆家人还是与娘家人都相处的非常好,而且与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也都相处很好,我从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城市,一直都是被四嫂观照着,她像妈妈一样地呵护着我。
每年端午节她都会包好多粽子,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几乎都能吃到她包的粽子,而我是连吃带拿最多的那个人。
每年她都会早早地告诉我去她家取粽子,肯定有我最爱吃的蛋黄和腊肉馅的。依赖她似乎都成了我的习惯。
这几年四嫂身体出现了问题,但是她每年还是坚持端午节包粽子,还是坚持给我留着。
去年我拿着粽子不觉眼睛湿润地说:“这些粽子是你对家人的爱,当有一天你包不动了,我会感觉很失落。同时我也感觉我肩上有一份责任,将来这些我周围的侄男侄女想吃粽子时,我这个当长辈的不会做,那得多没面子,多让孩子们失望啊!”
嫂子笑着安慰我,说我想多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太爱吃这个,而且现在网上卖啥的都有。
其实,我担心的是怕这份爱的凝聚力没有了,是怕亲情淡掉了,不知道谁能懂我的心呢!
小小粽子绵绵的情,不知是我太爱怀旧,还是情谊这个东西太能扎心。
我常常想,人总要给自己一些微笑的理由,在心里面多删除负面的,多保留温暖有爱的事情总不会错的,纵使岁月更迭,总要记得情义无价。
作者简介
李玉秋,笔名禾望、李十一,现居沈阳,从事财务工作,自媒体边缘创业者,小红书读书博主,喜欢在午后的暖阳下码字晒心情,余生心愿:把读过的书伴随走过的路,变成文字温暖每一天。有作品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在花花乡土文学社第五届征文活动中小说《那一声妈》获一等奖。散文《父亲的墨香》入选吉林出版集体出版的《花开的声音》。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