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物语系列之七
苗族端午风味浓
作者:雷学业(苗族)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是元朝诗人贝琼咏端午的古诗,抒发了作者对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凭吊之情。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端午节历史悠久,相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而设的节日。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也是人们驱瘟避疫、祈求健康的时光。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如今,端午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就汉族而言,千载传承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浓郁古俗。
而苗族同胞过端午,除与汉族习俗大体相同外,还传流了有自己民族独特风情的端午习俗。
苗族人有两个“端午”
苗族同胞将端午节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即五月初五,“大端午”是五月十五,又称“大十五”。
在苗族地区,先前“大端午”的气氛浓于“小端午”,“大十五”才是“正端午”。如今,五月初五是国家法定节日了,人们才普遍盛行过“小端午”。
每到“大端午”这一天,苗族同胞普遍将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家过节,女儿女婿将父母亲接去过节更好,那是孝心和亲情的体现。“大十五”这天要杀鸡宰鸭,团寨则杀肥猪,呷“新鲜肉”庆贺。晚宴要吃粽粑,饮雄黄酒。家家悬挂菖蒲和艾叶,以防毒蛇蜈蚣蚊蝇入室。粽粑种类繁多,形有羊角粽、秤砣粽、枕头粽,馅有红豆粽、花生粽、蜜枣粽、腊肉粽,五花八门、各具口味。时至端午,当年喂养的“头暑鸭”已经长大,自种的青椒也可摘吃了,将“头暑鸭”和青椒炒成“血浆鸭”,加生姜甜酒,香甜鲜嫩,可口爽人。一口米酒一口鸭肉,连骨嚼食,正是苗胞吃“端午鸭”“呷鸭冒吐骨”的最高食界。这道菜是端午节必上的“特色菜”,也是各地苗乡的传统美食。
苗胞还有“大十五送节”的习俗。这一天,已订婚而未婚的苗族青年,要带上特殊礼物去准岳父母家“送节”,粽粑四十八个,猪肉四至八斤,盐(红)糖四斤,鸡一只,鸭一只,米酒十斤,衣布两个。女方则回以“准女婿”布鞋两双,鞋垫两双,“阴米”(苗族油茶主料)两升等“定情物”。如果男方一年两年不去“送节”了,这门亲事准保无望,说明男女已经悔婚了。
作者本人就有这“送节”的浪漫经历。我和我爱人都是湘西南苗族,同村不同寨,皆为乡村教师,我教初中,她教小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批青年要找一个“呷国家粮”的对象真不易。为了追求这位美女教师,相恋期间,我曾连续三年去她家“送节”,送的是粽粑糖果、鸡鸭鲜肉、米酒香烟,还有极为时髦的“的确良的确卡”衣布和尼龙袜子花洋伞。正因礼信周到,礼物隆重,终于讨得岳父母欢心,也赢得了“寨花”芳心,鸳鸯结对,龙凤成双,至今完美度过“银婚”“珍珠婚”“珊瑚婚”,三世同堂,含饴弄孙,乐享天年。
杨氏苗族初四过节
湘西南城步苗族的一支——杨氏苗族至今盛行五月初四过端午古俗。杨氏是城步苗族一个大家族,史有“城步地,杨半边”的说法。据史料记载,“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1年),叙州蛮酋潘金盛据飞山,寇武冈(时治所在今城步),再思擒之就戳。以功,授左僕射尚书,食邑万二千户”。杨再思育有十个儿子,便将其封地划为十峒,十子各领一峒。其三子杨正修居赤水峒(今城步蒋坊、绥宁关峡一带),成为开发城步的杨氏先祖。“赵家天子杨家将”,自宋以来,城步杨氏将才辈出,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通贯)、杨洪等一代代杨家将领,为朝廷戍边卫国,征战疆场,英勇无畏,精忠报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杨家将文化。2008年10月,湖南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艺家协会授予城步“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南方杨家将故事”被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
从宋初开始,杨家军受命镇守边关,他们随时响应朝廷征召,操戈提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宋代,五月初五已盛行过端午节,且敌我双方都要过节。智勇双全的杨家军往往于头一天杀猪宰羊包粽粑,提前一天过端午,趁敌人五月初五忙于过节的时候,他们一举冲破敌阵,消灭敌人。于是五月初四过端午,成为杨氏一族传承千古的壮美习俗,至今流传。
苗族盛行端午药浴
端午节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端午节,也是各地苗族的“药浴节”。
苗族居住区往往山高水冷,雨多雾浓,岚烟瘴气厚重。在那漫长的弥漫岁月,苗区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差,群众易患风湿冷痛疾病。聪明的苗族人民在与天斗与地斗与疾病斗的漫长过程中,摸索出了“洗药水澡”的经验,用草本或木本药用植物煎水洗澡,达到驱除湿气、舒经活络的目的。
五月,阳光充足,百草茂盛,是采集药草的最佳季节。而端午节至“大十五”这段时间采摘的药草药效最佳。这天,苗族男女三五成群,结伴上山,纷纷采集箭杆风、冷骨风、阴爪风、金银花、艾叶、羌伏、见风消、棕榈等草,用背篓、腰筛、箩筐带回家,即时将草药煎熬一大锅药水,全家男女老少,各自打水洗澡。端午洗了“药水澡”,寒气驱除,筋骨活络,身康体泰,百病不生。为了保证随时能用上这些“洗澡药”,苗胞们常常将“大十五”这天采回的药草,洗净晒干,储藏备用。山区妇女因山高水冷雾重产子多原因导致身体虚弱,常年洗“药水澡”,可驱除五毒,逼退淤风,滋补身子。她们一年四季,逢节必浴,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半”、“九月九”、大年三十,这些日子都是“药浴”的最佳时节。尤为重要的是,“月婆”(产妇)“坐月子”,非洗“药水澡”不可,满三朝时要洗,逢十天、半月、二十天都要洗。满月那天,产妇先吃饱用药水炖熟的鸡肉或猪肚,然后再洗一次“出月浴”,使产妇起到祛淤驱风、滋补身体之功效。不光“月婆”要洗,婴儿也要洗,婴儿洗了药浴,百病莫侵,四季安康。
苗家端午的“洗澡药”,是一种神奇的苗药。古时苗族妇女产下七胎八胎,都身强体泰、容光焕发、健康长寿,靠的就是洗“药水澡”这个秘方。苗家姑娘一个个如花似玉,婀娜多姿,身材苗条,健康壮实,靠的也是从一诞生开始就享受到的药浴洗礼这个“秘笈”。
【作者简介】
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城步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历任中学教师、县教委干部、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工会主席、县报社社长总编、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史研究员、邵阳市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语言文字。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等国内重要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简史》《城步苗族建筑文化》《舌尖上的苗族》等,代表作品有《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苗族》《对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湘西南苗族传统建筑的价值和保护路径》《让古村落古民居成为“镇寨之宝”》《熊出虎没鹿来临》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还有诸多作品分获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邵阳市优秀社会成果奖、“清廉城步”廉洁文化有奖征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