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七十二)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花零枫碧染疏庭
长野望尽翠晚城
东风何悲去无痕
月萧云断楼亦空

为什么《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为鸿篇之首?“性”者混沌未开之太极,即宇宙本质,“习”者开天劈地之阴阳,即万物之特征,这里将“本性”与“习性”分析的明明白白。人初之本善,是超越人间善恶分别之念的纯真自然之纯善,犹如赤子,并无半点人间尘世之善的味道。所以,原始人性就是自然本性,不仅相近而且皆通达宇宙本体,而人类社会道德之别则来自于习气的染污之深浅,而宗教的意义就是通过各种方便门径让人返璞归真。
当今科学实验,比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践,西方量子科学实验,西方精神病理实验等,已经证明生命的有形与无形之双重身份,是科学与宗教相互联系的典范。人类的冲突就来源于宗教、哲学、科学思想的相互对立,也就是道性思想与术性思想相对立!前边讲过,通过日本科学家的水试验,我们得知万物皆有其灵,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由光波构成,而不是由原子电子构成的,宇宙万物其实是在极速波动中形成的一种幻化假象,借用《金刚经》之言,就是“凡一切相,皆是虚妄”。根据当今最前沿的物理哲学的逻辑思维推论,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也是一种假设,宇宙若起源于自身的大爆炸,那么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及精神现象,一时顿现,没有先后,一时灭亡,也没有先后,这就是“唯物唯心同生论”的科技源头,即物质和精神不分先后同时产生,人类科学的发展将会告诉我们,二千年来哲学的“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意识形态争论将毫无意义!当代科学正在验证三维空间之外的宇宙生物存在的必然。
佛教哲学被世界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为哲学最高峰,前文曾述,佛教认为组成宇宙的三种元素,即“性、识、相”,三者合而为一就是《金刚经》三十章所称之的"一合相"。而《心经》所言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浑然一体,难以分割。色受想行识即是空,反之,空也是色受想行识。因为“色受想行识”是不真实存在的,所以佛教将其称为五蕴,也就是五种幻化万物的基础性东西,这就是'色空不二,受空不二,想空不二,行空不二,识空不二"的宗教义理所在。
宇宙本体,宇宙灵魂,宇宙现象,即性识相三者高度合一,从未分离。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佛教中的佛与众生的“佛生不二”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我们身心和谐、阴阳平衡所言的“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的中医理论基础。宇宙的本体所显现出物质与精神,就是宇宙灵魂和宇宙万象,而灵魂无形之阳和万象有形之阴,永远和谐地统一于宇宙太极之中。宇宙万相的运动规律,即阴阳互动规律,古老《易经》已经揭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就是阴阳之互变与统一,也是天地人三才之大律。大千现象,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只有一个元素,当今量子力学所称之谓“光波”,中国中医称为“气”,所有的宇宙现象其实是就是依据光波的波长波短而形成的能量大小不同的临时组合体,而这个临时组合体也随光波之波动而刹那刹那不断变化着。宇宙除了本体之外,没有一“物”一“识”是固定存在的,万物的形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万物的念头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唐朝六祖慧能大师在悟达宇宙真相后,说过一句著名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外惹尘埃”。
智慧是什么?就是悟达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在宇宙本性面前,人及万物生而平等,在万物灵识面前,习性又让三千大千世界色彩斑斓。科学之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人类欲望难以满足的工具,而是用实验手段告诉人类生命的真相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