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礼物
作者:饶晓辉(江西)

题记:父亲,一个伟大的称呼。是您,用生命的质朴,勾勒伟大;是您,用坚实的臂膀,支撑家园;是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是您,用慈爱的心灵,温暖亲情 。又是一年父亲节,在这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唯用文字寄托思念……

那年,当得知我要南下广东的时候,父亲眼含热泪把我送到火车站。在进站台的刹那间,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裹,塞进我的手中,说:这是我给你的礼物。说完头也未回,转身离去,消失在送行的人群里。
载着我的绿皮火车轰鸣地向前疾驶,落座后,我缓缓打开父亲送给我的包裹。惊讶地发现,里面竟是一本崭新的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多夫》。我的眼晴顿时湿热,泪水便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从小就酷爱文学,喜欢读一些名著名作,也崇拜那些作家。我曾立志像他们一样,考上中文系,走进文学的殿堂。高二时期,学校分文理班时,我把想读文科的想法跟父亲讲时,他竟生气地说:“文学不能当饭吃,你应该学一些实用的东西,有一技之长,将来才不会饿死。”尽管父亲的反对,但在学校分科时,我毅能决能地报读了文科班。
记得那年暑假时,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常偷偷地躲在柴房里看。一次被父亲发现后,他脸色铁青地把书夺去,并随手扔进了灶膛里。看着钟爱的读物,瞬间化为灰烬,我嚎嚎大哭。整个假期都与父亲无言以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为什么反对我读文科的缘由。原来父亲年轻时也喜欢舞文弄墨,曾因写些东西被人批斗,从此父亲他便与文字绝交。
父亲已年逾花甲,他却用如此方法向我表达歉疚之情,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我最终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但我追求文学的梦一直未止。从军营到地方,我始终以书写为乐,笔耕不缀。先后在全国军内外数十家报刊、电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稿件两千余篇。并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

我深知,人生命运多舛,但我们都要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中主人公一样,不屈不挠,坦然面对,勇敢坚强,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