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贺,字长吉。唐德宗贞观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宜阳县三乡)。父李晋肃是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之后(其父李晋肃曾任泗川县令和陕县七品县令)、母郑氏为李晋肃继室。
李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李贺在自述家境时曾写道:“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父亲李晋肃,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年),去四川任职,曾与表兄大诗人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至李贺出生的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才得以升迁任县令,但时间不长就因病而故。郑氏一生,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更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这时李贺是这样写的:“欲将千里别,特此一斗粟”。当时家里的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艰难度日了。
李贺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春的一天黎明时分,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待母亲醒来看时,只见:细瘦、通眉、巨鼻、手细长似爪,长相极具特征。家里长工到陕县任上,向李晋肃报喜,李虽很想回家探望。但因任上事多,就写一贺字交于家来长工。郑氏看后高兴万分,说你父给你取名为贺。那就姓李名贺,从此李贺,就这样叫开了。
幼小的李贺十分聪颖。贞元12年(796年),李贺七岁,他就能疾书吟诗。每天无事时骑马外出觅句,每想一句,就写、就丢入囊中,待暮归回来,再一纸一句的进行整理。焚膏继晷,十分认真刻苦。韩愈和皇甫禔造访,就可援笔辙就“高轩过”一诗,受到家中上上下下,雇庸人的赞扬。11岁开始入私塾读书,这年是贞元(800年)年。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李贺已诗名天下,这时他15岁。已被当时唐时重臣韩愈和皇甫禔所知。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贺18岁,这时正是他学业有成之年。本该振兴家声,登科入第。因父亲病故,按当时制度,必须服阕三年,期满方可入仕登科。在元和五年(810年),韩愈向李贺写书,劝其参加举进士考。该年冬,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获得优异成绩,取得“乡贡进士”资格,年底赴长安应进士考。这时洛阳参加考试的人就怕自己落榜,妒恨李贺才学,放风其父名“晋肃“与“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为李贺写了很多辩解的书文,但已形成一股势力,终使李贺进不得考场。

元和四年(809年),李贺未能进行举进士考试,思想上受到沉重打击。这一阶段他写了很多抒愤诗。回到福昌县昌谷,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受到大臣韩愈的极力推荐,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回到长安做了个九品奉礼郎小官。奉礼郎属太常寺,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春秋二仲,在任三年。这三年中,他增长很多社会人生知识,尽管心情受到一定打击,但必经扩大了知识领域,接触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物,看清了社会发展优劣。积累了抒写诗歌的素材,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为社会所接受。巩固了李贺在中唐诗坛地位,使其站上了唐代诗坛的顶巅。这一时期,他写了大约60首不朽作品,在创作上是个大丰收。
唐元和八年(813年),因为李贺心情不好,加上升调无望,对社会已经失去了信心。有病辞官,回福昌县昌谷。在家经过一段休息,身体心情都得到了恢复。李贺走出昌谷,进襄阳,经江陵、庐山、入洞庭、过长沙,到达金陵、嘉兴、吴兴等地,对祖国名山大川进行了实地考察游览。写出了《苏小小墓》、《莫愁曲》、《湖中曲》、《湘妃》等风物诗。这时,南方发生淮西战乱,李贺就从南方北涉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找他的朋友张彻。
张彻是韩愈的侄女女婿,与李贺交情很深。李贺取道宜阳、洛阳,先抵河阳,入太行,至长平,经高平来到潞州,主要帮助张彻处理文书工作。只是个虚职,也是帮办文书,这一干就是二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心情比较好,生活也比较有规律。加上朋友在一起,有话就可以交流。在潞州,是他创作的又一高峰,写出了很多绚丽浪漫和忧国爱民的诗篇,这在他一生诗歌创作上,是一个巅峰期。
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北方分裂势力开始形成割据局面。藩镇猖獗,官兵防守不力,节度使郗士美讨判不力,告病休息,好友张彻也趁机回到长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李贺在潞州生活25个月后,患病回到福昌县昌谷老家。想一边休养,一边将自己多年来的诗稿整理一下。但因心身憔悴,回想父亲故后,自己登科遇阻。妻子病故,自己无子、无女、无妻。年迈的母亲和姐姐守在他的身旁。本应自己侍奉老母,不想自己现在病入膏肓,还得母亲来服侍。越想越难受,不禁双眼泪下,只求速死,结果诗稿也未整理出来。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丁酉,与世长辞,年二十七岁。

传说:李贺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李贺不认识这些字,就在床上叩头说:我母亲年老且有病,我不能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贺独自落泪,侍人姐姐母亲都看见了。不一会,李贺便气绝身亡,这是李传写的一个传说。
李贺一生写出的诗很多,被李牧编后,交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共233首。宋以后则传,诗四卷,220首,增补集一卷,共五卷。李商隐为李贺写了生平小传。经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其群同志,十余年的搜寻整理,流传下来的共241首。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唐代诗人的诗,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最喜欢读的。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他的诗一针见血的切中社会的黑暗,腐朽和昏庸。他的诗调高峻,他反对藩镇割据,同情劳动人民,正视少数民族,还击外族入侵。李贺写诗,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创新,构思精巧,有开拓之功,受到伟大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颂扬。
李贺,中唐时期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出现是河洛人的骄傲,是洛河孕育的一代骄子。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