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节投稿的缘由是上个月母亲节期间,八弟这个学期正逢在澳门给科大的研究生授课,看到很多纪念母亲的文章,引发了对母亲的思念。想起早些年我发表纪念母亲的文章,发来信息,问我有没有电子版?我手机调的静音,没有及时回复。八弟便上百度搜到了,发到朋友圈,引发大家关注与点赞,不少人评论:写得好但是太短了。八弟转发给我,我决定这个月在父亲节来临前好好写回忆父亲的文章。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厚重的爱、厚道的人品始终留在我心中,所以写起来很顺畅,几乎是一气呵成,第一周的周末凌晨便完成了,立即发稿。第二天上午看到了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澧水之水”专栏醒目标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配了古朴厚重的封面图!没有想到主编怎么给力!所以决定拟写的二篇都直接发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澧水之水”专栏。第二篇“长兄如父忆大哥”周二凌晨完稿,马上发稿,惊喜的是:周三早上就审阅刊登了,并发电子版给我,并且那张珍贵的1956年4月赣州市团委合影的照片也排版正合适,插在文中。很受鼓舞,我继续熬夜写完第三篇“英俊聪慧但又顽皮的二哥”,也是深夜发稿。周四上午就审阅刊登了,并发电子版给我,并且那二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也排版合适分别插在文中。短短一周,我写的与父亲节有关的三篇文章全部完稿并且刊登了,非常感谢主编的慧眼与高效!我的辛苦码字也表达了父亲节对亲人的深深缅怀。
更感到惊喜的是:不但亲人、朋友们争先恐后的关注与点赞,还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不认识的朋友们的阅读和赞誉,第一篇和第三篇阅读量都超过16000人次,第二篇阅读量更超过30000人次,就在我写这篇文稿时,偶尔关注就成百上千的增加。说明华人对父亲的思念不会比对母亲的淡,感情同样深厚。在如今社会热点新闻每天海量涌现,并且近期又是数亿万人关注的高考,大家工作学习又非常繁忙,七月流火。阅读拙文的亲朋们不但认真仔细,有的也是凌晨阅读、凌晨写感悟、提看法、补充或者贡献高见。比如:
1、文中提到的江水珠同志,当年还兼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在招工政审时说:某某是恶霸地主,外逃海外。江书记反驳:不能用极左思维,应该称爱国华侨。江的爱人孟科长原在部队,曾是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毛主席钦点的开国中将:皮有功,少晋中。受主席和总理命令,皮司令员在文革时还到江西赣州平定武斗。皮定均是朱德女婿。)的司机,因计划生育超生转业回地方,孟科长超生的小儿子后来考研北大毕业,分配在国务院政研室。
2、还有一位留言:“长兄如父忆大哥”有个“某某的扁担”典故,其实就是以前小学课本“朱德的扁担”故事,。当年军事博物馆将朱德的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课本上也改为林彪的扁担,朱德的小孙子回家问爷爷:怎么你的扁担成了林彪的?朱德回答孙子:他借去用,以后会还回来的。
3、我很敬佩的一位新三届朋友杨洪波老师从万里之遥的西班牙阅读并赞美我的拙文。杨老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精英,东北师大历史系毕业,著作等身,交游甚广,与知名知青作家刘小萌、刘上父子是好朋友,欣赏画仙黄永玉的生活态度。今年春天单骑游世界,随时与朋友们分享各国风土人情和游记。
4、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哥与大姐、二哥都在南昌,大姐知道很多大哥的故事,其中一件:大哥没有回家的路费,便写了篇文章投到“数学通讯”,得到24元稿费,往返的车费都有富余。大姐讲,还有好多故事呢。
5、让我好感动是原来江西联信集团的同事余文英,余文英原来是我们集团的主办会计,我们集团下面有资产评估所、会计审计所、税务清算所等好几个独立核算的公司,财务上就一个会计,一个出纳,她一个人要做这么多套账(众所周知,一个单位就有几套),她工作兢兢业业,井井有条,大家都很敬重她。虽然退休了,但仍有兼职,工作、家务都挺忙。她每篇文章都认真看了,并写了很长的感悟,每次都是在凌晨看与留言。虽然她是六十年代后出生的,有些事没有经历,但认为很有历史价值。她说:这不但是您的大哥,也是我们的大哥!
6、许多留言建议我要写长一些、丰富一些,由于编辑部要求在5000字左右,另外时间很紧,要赶在父亲节前投稿,不得不尽量压缩。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编辑老师!衷心感谢亲朋好友以及众多陌生的朋友们!
2023-06-17于珞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