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端午节也叫“女儿节”。这在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诗为证:“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产生的节日。不少古诗文描述了端午节的欢乐场景。比如唐人张敖《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北宋词人晏殊《端午词》:“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等等。
端午节的真相是,先有端午节后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故事,是古人将这些人的事迹与端午节进行了融合,而不是端午节因祭祀这些人而诞生。纵观端午节的起源,但从名称上来看,也存在着“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不下二十种称谓,根本与流传的祭祀不沾边。
端午节到底能不能说快乐呢?在专家眼里,端午节这个节日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欢乐的元素,如吃粽子、划龙舟、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不少习俗都比较有娱乐性,完全可以互祝快乐。而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了人伦温情的重要生活节点。
根据考证,端午节快乐是这个节日的固定祝福语,每到这天,人们都会互道“端午节快乐”,反而至今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端午节安康”,压根在古代就不存在这样的词汇组合,是近来有了社交媒体才被人杜撰出来的。
在某社交网站,针对能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时,就有诸多网友认为,不管别人怎样,端午节我就快乐,不仅我自己快乐,而且也希望九泉之下的屈原也快乐,生不逢时不能为人所知,或癫狂或悲哀,但愿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几个节日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快乐,让别人能接收到我们的祝福。所以,端午节我们都发快乐祝福,内心真诚祝愿每个人不论生死都能顺遂快乐。
总之,把端午节局限于“祭祀性节日”,是对传统节日的误解,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就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只要你愿意,撒着欢说“端午节快乐”都行!当然,对于那些坚持说“端午节安康”的人,我们也不抵制和反对,和谐需要融合,毕竟“安康”“吉祥”之类的说辞也不是什么恶言讳语。
作于2022年端午节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