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12年前写的短文。在黄永玉先生仙逝、送别黄老先生之际,重新发表此文,以表达一个后生晚辈、无名小辈对老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老先生千古!
黄老先生一路走好!
自在黄永玉
高增荣

昨晚看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节目,马东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老人。黄永玉乃1924年生人,今年已是87岁高龄,但他思维敏捷,语言流畅,思想深邃,甚是健谈。


在看这个节目之前,我对黄永玉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位大画家,名气大,很有钱。后来知道社会上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性格乖张、喜怒无常、我行我素、特立独行。

节目一开场,马东问黄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您是一位愤怒的人,爱跟人记仇,爱跟人打官司、甚至打笔墨官司。这是外界对黄老先生的印象。黄老先生承认自己爱跟人打笔墨官司,但是后来收兵了。他认为这样不好,耗费了钱财、精力、时间,很被动。他说: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报仇,不要记恨。如果总想着去报仇,就会混乱了自己的判断。马东问他:如果跟你有过节的人上你的万荷堂来敲门,你会跟他和解、言归于好吗?黄永玉答道:这要看具体情况,但从总的方面来说,是会的,因为搞到这一步,不完全在对方,也有自己的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时候自己还有很大的问题。卡夫卡说,“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当有人问基辛格为什么在外交上总是取胜时,基辛格回答道:“为别人想也为自己想。”他很赞赏卡夫卡和基辛格的话,于此可见他是一位明白的可爱的老人。

“人就怕在道德上被人唾弃。”黄永玉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绘画优劣的评价,甚至是“恶意”的评价,但他最怕别人对自己道德人品的指责。他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但在公共汽车上还给孕妇和老人让座,他很重视道德情操修养,令人肃然起敬。可见,黄老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人物。

黄永玉精神世界很富有,也很有钱。针对有的人认为他总是在玩,还有视钱如粪土的说法,他不以为然,很不乐意。他说自己干活的时间很多,相反玩的时间少,也不丰富,主要是和朋友聊天。他对钱,该花的钱一点都不眨眼,不该花的钱一分都计较。他吃饭碗里不会留一粒米,掉到桌子上甚至地上的米粒他都要捡起来吃下。他养成出门关灯、刷牙时关了水、刷完后再开龙头冲的好习惯。
黄永玉老人针对有人听不惯现代音乐,认为其吵闹,有人看不惯现代绘画,认为看不懂的现象,他形象地把现代音乐和印象派绘画比作京剧的“闹台”,既形象、准确,又表现出了一位大家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黄永玉对于新事物的态度一是虚心,二是好奇,三是爱,听来很受启发,不由人不赞同!

黄永玉的思想也很有深度,他认为,科学可以进步和超越,而艺术没有进步和超越,艺术只能讲繁荣,每一时代的艺术,都有这个时代的高标准,后人不可能超越,我们要做的是繁荣艺术。诚哉斯言!

看完这个节目,我的印象,黄老先生是一位善良的、通情达理的、有智慧、有思想、有见解、有道德的老人。他有性格、有脾气、直率的一面被人放大了。他是一个自在的人。自在者,即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的存在。佛教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只有那些有胆有识、经历人生磨难、悟透人生的大智慧者,才能站在人生的高处俯瞰世事和人生,做一个真正自在的人。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上,在我们的人生中,要做一个“自在”的人,实在难之又难!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人情的、生计的……种种因素,使我们难得“自在”,不得不说违心的话,不得不干违心的事,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活不出自我来,成为一个复杂的、夹杂着些许虚伪的人。而黄老先生能活得自在,是由他的大成就、大学问、大胸怀、大见识决定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名小辈羡慕至极!

然而,如果认为“自在”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自在”起码有这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仅心里明白,而且能用之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能为自己想,也为他人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能做到宽容和大度;三是无私无畏。正所谓“无欲则刚”,无私无畏往往有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因为人如果参杂了个人的私欲、患得患失,就不可能做到为真理而抗争;四是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能摆正自己位置的人,他头脑就会清醒,不会膨胀、自大,不会失去理智和正确的判断力;五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不消极厌世,爱事业也爱他人;六是有爱心、与人为善。可见,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得到的。窃以为,只有那些一生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创造、不断地修炼的大智大勇者才能做得到。
2011-12-4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