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说端午及风俗
—— 漫话端午
作者:苑枫 朗诵:枫韵
承蒙编辑关顾抬爱,微信提示又近端午,想说点什么?正看着看着,门铃响了,真是巧了,原来是快递小哥送来一箱粽子。打开一看,十个三棱型,还带两个长短不一缠绕五彩线的竹筒粽。虽然端午未到,却颇有了端午味道。岂不是端午未到味先到,恰逢其时。端午之风习习吹进脑海,一涌而上心来,然又想说而又倍感言之不详。
怎么办?关于端午,自谓知道,其实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真要动笔,说出个一二三,就不能想当然,信口开河。只好翻箱倒柜,网上查询。应了那句“教书先生查字果,千古文章一大抄”。据资料显示:端者,始也。端午,适逢五月初五,故端午,原本端五,后来演变成端午。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习不一。叫法也多。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据说记录较早的是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记载,起源有四:一是纪念,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宋檩的《荆梦岁时记》,都认为端午起源是纪念屈原,流传甚广,认知度最高,世人皆知。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但都不被大多数人认同。
其实,关于端午诸说纷纭,笔者更倾向并认同近现代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端午起于百越民族纪念龙图腾,即龙的传人。亦推及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之说”。资料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称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又有传言:“汉,建武中,有长沙人欧回,白日,于汨罗江畔,忽见一人,自谓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苦为蛟龙所窃,今若优慧,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五彩线缚之,二物蛟龙所惮也’。”故,后世人传习,果五日做粽,皆带五彩线縛楝叶,而成汨罗人之遗风也。
另有《记纂渊海》引《岁时记·尔雅》:“屈原……”《太平寰宇记》引《襄阳风俗记》亦写屈原,还有《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引《异闻集》:“天宝中,扬州进水心镜,背有盘龙。然有老人称姓龙名护,至铸镜所,三日开炉,已失所在。镜匠吕辉炉置船,以五月五日扬子江心鋳之,有龙颇异,后大旱,祠龙乃大雨。”类似相传甚繁。然,后人最为多见者,仍为闻一多《端午考》为最是也。

为纪念屈原:如吃粽子,放纸鸢,赛龙舟,喝雄黄酒,门庭插艾蒿,挂五彩葫芦……风俗不尽相同,又大同小异。如宋朝人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问艾人称祝呵。”
若看看端午各地各民族习俗,美食多多,大致有:
吃粽子:各有千秋,苏州,宁波,嘉兴豆沙、火腿、咸肉、枣泥,北方人多以小枣、果脯、大红豆、蛋黄……如今南方竹林地区, 传习竹筒粽,馅料也各有出新,咸蛋黄与排骨肉,且网络专卖,极为讲究。笔者今早已有幸享用,堪称美味可口。
喝雄黄酒: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盛行。解毒、杀虫,避百病,人称 却百毒之药。

吃五黄:江浙一带,正酷热,潮湿,虫害甚多,五毒泛亂。五黄即黄 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有诗曰: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吃打糕:吉林延边朝鲜族隆重庆祝端午。吃清香打糕,亦称凉糕,用艾蒿叶,糯米饭,捶打成糕,用色彩点缀,制作成各种小动物造型。既美观,又喜庆。
吃煎堆:俗称麻团。据称福建、晋江一带家家制作煎堆,用面粉、糯 米粉、番薯粉与糖调成糊状,炸制而成,香甜可口。
闽南一带正值阴雨季,众民俗称天公穿洞,要补天。吃了煎 堆就止住了。且民俗由来已久。
吃艾馍馍:艾蒿,杀菌、驱虫、辟邪……用艾子、面粉蒸馍可以解毒。
用五彩线:即五红:红苋菜、红龙虾、红油鸭蛋、烤鸭、黄鳝,用五彩线捆绑,也在小孩子身上,手腕,脖子挂五彩线辟邪驱害。
建国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大都统一过端午节,并列为合法公休日。共度佳节。南方还正值麦收。诚如白居易《观刈麦》说:“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欢庆夏麦丰收。赓续历史传统,共度美好佳节。

至于赛龙舟,古亦有之,如今更盛行,而且已成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传统项目,且花样出新,认知度越来越好。
如今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仲秋节并称四大节日,已被联合国公认为非遗纪念日,民众公休日,每逢此时五十六个民族举国纪念欢度。
苑 枫2023年6月14日11时53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