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七十一)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霄外飞月醉岭南
青溪绕径落英闲
画阑采桂孤庄客
回梦临风桃花涧

心是什么?心是一个高度集合的统筹概念,大可包容宇宙万象,小如一缕风魂花梦,故在实践中谨慎把握具体选项,方可解其每项之下的真正含义。前章已经分析,若方便说,我们的灵魂包括除“性”(即宇宙本体)以外的心的全部内容,这依然难以解读心与灵魂的关系!当然,为了理解的方便,也可以讲,心是永恒的灵魂,魂灵是变化着的心,心与灵魂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灵魂的外延与心之外延不相上下,故将心灵二字组合起来,比单独叫灵魂或心更准确。
灵魂之旅就是生命修练之旅。《大学》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具体人生本身也是一次自我修练之旅!入世修身,出世修心,然而身心又为一体,互为体用,或升华,或堕落,全在一心。具体而言人生,就是在追求尘世欲望与控制尘缘欲望的相互矛盾中完成的一个阶段性生命历程。各类宗教对人类的物质性欲求如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性欲求如情感与道德,持有不同的态度。儒家不反对人类追名逐利,但有个“德主利辅”限制,即君子求财名,取之依道,并且这种名利是建立在为人类谋福祉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大名大利,这是一种“自立立人,成己达人”的共勉双赢之名利,儒家反对自私自利,反对像老鼠觅食蓄窝般为自我活着。佛家让人放弃全部欲望,不管是大公之欲,还是小私之欲,一切欲望,都应放下,不执著一切名利性东西,心净无染,若《金刚经》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相对而言,道家的修身养性理念更宜世间尘缘。人活世间,五谷为养,五音为乐,五色为美,人生于世,尘缘俗欲不可能一点也没有,但要“少私寡欲”,《道德经》告诫人类:“五色使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多欲数穷,不如守中”,即行中庸之道。

中国五千年所沉淀之文化实际为中庸文化,又称阴阳平衡文化,也即和谐文化。人要时时处处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在人世后出世,在出世后入世,出世与入世,不在生死之具体表象,而在如何看待生死欲念之心态。欲过,则人心为生魔,无欲,则人心即佛。我们人体是个魔与佛的混合物,故大德曾言:“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魔”,一言中理。心在清净时为佛,而染污时为魔,人,放下欲望时为佛,背起尘缘时为魔,入世,平等心为佛,分别心为魔。故所谓的“极乐净土与十八层地狱”,其实就在一念心显而已,修心的意义也正体现如此。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欲望是什么?欲望是人向外驰求的一种习惯,也叫习性,它与本善之性是对立的。如果说本性是自然本有的,无善无恶的,无来无去的,恒定不变的,那么习性就是有善有恶的,是变化发展的,是生生灭灭的。本性,也称心,代表宇宙本体,习气,也称识,代表宇宙灵魂,觉悟之心,心则回归宇宙本体,迷惑之魂,则化成现p宇宙现象,这就是佛教核心内容,即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也是儒家《易经》系辞传中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自新文化运动始,中国近百年的教育走向,就是将“术”驾驭于“道”之上,将知识驾驭于智慧之上,这显然违反了道与术之间的和谐共荣,当代教育把术的内容与科学结合,把道的内容推向迷信,在把学人培养成“知识分子”的同时,人类自己也蜕变成了被欲望蒙蔽的“智慧侏儒”。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