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芯
六月阳光的炙热若信仰在心中的那份坚守,人除了生活的琐碎,还有琐碎之后对于宏大叙事岁月的追寻,顺着红色之光的指引,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的诗人们来到了仁化县丹露街道高联村委会寨下村,在寨下村山林田野的细语里,在村民娓娓而谈的讲述中,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翻跃一道道烽火斑驳的墙,看见一支红色基因为初心的队伍,坚定地站成了新的中国长城。
寨下村中一条流淌了不知多少春夏秋冬的小河,活在这个村绵长的生命里,河的下游有一座古桥,虽桥身被岁月深埋,可是耸立于河中的桥墩却一直将明朗的定义用清淡演绎。它视野的沸腾与世间连绵迭宕的语言,还有昼经夜纬的熬煮,被那支红色初心只为民且泛着纯净光芒的队伍化成了平常心的静好。河水依旧汩汩,执着坚韧与淙淙水声一起化繁为简。
一条林木相随的路,在沉默中回想着自己当年做为官道时的喧嚣与清寂。路的记忆里,那支衣着朴素却有着整齐化一步伐的部队名为“红军”,后来名为“解放军”。还有不远处,那座古庙做为共产党地下交通站时珀封的一个个睿智且坚定的身影。农运革命,红军长征,解放大军南下,作为战略要地的这条路沉重且骄傲。
路的那一方,三山相隔满是战壕,铜鼓岭战役的枪声还是那么响。而路的对面就是一座古寨,古寨的容貌在风刀霜剑里老去消失,但那一块块坚实的地基还在记录着一段属于人民的革命史,那存于时光书章里的光芒温暖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寨下村民的带领下,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的诗人一行来到一座古屋前。村民自豪地指着那面土墙说,当年朱德就是在这里写下“打土豪,分田地”六个振奋人心的大字。村民眼里的光那么璀灿,围绕在他身边的我们亦眸中光亮倍增。
1927年,朱德在高联寨下村的革命活动轨迹,被村民代代传颂。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铜鼓岭阻击战”的精神亦在代代村民里心深种生长。
如今,寨下村在生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走的步履铿锵。
据村民许意双回忆,1926年,村肖氏祖堂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农会),农会的成员有,河口的肖铭森,八担丘的张正壹、张国胜,寨下村的许荣古、郑昌林、许华古。他们心怀为民的信仰,积极开展农运革命斗争活动。
1927年5月3日朱德率南昌起义打散部队从仁化县董塘镇北上挺进,路过高联寨下村,当时大雨如瀑,部队前进受阻,在寨下村的古庙扎营夜宿。朱德在村民吴已有家住,并在吴已有家房子的则墙上写了“打土豪,分田地”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等到民团得知消息前来,朱德已经率部队继续北上了,民团就把古庙给烧掉了。至今,此庙还是残垣断壁之态。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在铜鼓岭战役中一名红军战士李子堂因伤来到寨下村,刚好我爷爷得知此情况,他就送饭、送药给这位红军战士。突然有一天被民团发现了,我爷爷怕红军伤员受到伤害,就机智地通知伤员赶紧去庙后的林中隐藏。民团走后,我爷爷就去庙后的林中寻找那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可怎么找也不见。当时,我爷爷想他应该是去找部队了。
最后,许意双说这些都是我爷爷奶奶跟我爸爸说的,后来我爸爸又说与了我听,我们家会把这一段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另一位村民说,肖铭森和谭甫仁一起闹革命,因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才没有与谭甫仁将军一起离村。
村民祝金良说,那年朱德部队驻村时,我外公彭含和给朱德带过路。
寨下村民心里都有引以为荣的记忆,这些记忆将在他们一代代传承里初心永固。同时,也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着奋勇前行。
据八担丘原村组长张聪生告诉我们,寨下村口有一块碑记,见证了古寨与古庙悠久的历史。我们用水洗干净石块上面的泥尘,再找来石灰拓展,一行行凹陷的文字显示,碑记为清乾隆1778年重修古庙所立,石碑材质为石灰岩石,肉眼可见,宽度大概有25公分,厚度五公分右,遗憾的是长度有损。据张聪生描述,他的高祖父辈在重修寨下庙时,慷慨解囊文银20两(相当于现在的2万元人民币)。日出日落,白驹过隙,一座古寨,一座古庙,除了千百年的岁月沉香,也包容了革命。也因对革命的包容而遭来一把蛮火,直至毁灭。当我们站在古寨、古庙跟前,真心地明白了思绪万千的意义。于是,一幅幅画面出现在眼前,1926年,仁化县“农运革命”在寨下的古寨与古庙开展活动。1927年,朱德率南昌起义打散部队800多人宿营寨下村,指挥部设在庙内,军队驻在古寨。当晚,袭击了厚坑村的土豪、民团,后押往董塘召开审判大会,枪毙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朱德他们离开寨下村后,地方民团放火烧毁了古寨、古庙。现今,为牢记初心使命,寨下村人民要求恢复这些见证了革命的历史文物、红色革命遗址。同时,这古文物碑记、红色革命遗址的发现,也为寨下村申报文物和红色革命遗址奠定了扎实基础。
寨下村这块现存的1778年乾隆年间重修“聚事家庙”碑记,就是古寨和古寺庙的历史铁证。古寨与古庙作为明朝文物不仅仅丰富了仁化县对明清文化的研究,也延续传承着华夏文明中那一段红色革命精神。闪闪亮的红色之光,温养着华夏,从而让我们的血液更新鲜,更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