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名家】徐正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书法有北碑南帖之说,北碑雄强开张,南帖细腻精到,各有千秋,各擅胜场。篆刻或者也有南北之分,北派篆刻以古玺汉印为主要取资对象,以雄悍朴厚为主要审美宗旨,古人所谓如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南派篆刻则以元明后流派为师法,刻划委婉,以风情胜。
李平兄湖北荆州人,南人乎北人乎?不甚明确。我看其篆刻,或也正在南北之间也。读其大作“半榻松风卧白云”,当然是南派的刻法,但是他的线条走得沉实强悍,却又不步赵之谦后尘,不以飘逸流走取胜,此南人之北相也。又如“不以雷同易心志”,虽然是将军印的路数,但在文字结体上又有着明清流风的儒雅,至于一些刻划上的细节,比如“雨”部左右下折处的轻细、比如“以”字左部弯曲而下的笔意,都体现了南派篆刻的精到,此北人之南相也。南中有北,北中有南,是李平兄之人性,也是李平兄的印风。当然,总体来说,相比较其篆刻还是南风更强大些,这也许和他在中国美院的学习经历有关,看得出他继承西泠一脉的痕迹相对重些,理性的表现相对重些。如此则还是和他主张的追求的“挥洒篆刻”的层面略有距离。

何为篆刻创作的“挥洒”?李平兄颇有见地。他以为一是表现在技术层面,“即在创作中忘记冲刀切刀之分,忘记朱文白文之别,以刀当笔------”二是“把创作时的心境洒落在作品中”。
创作上的事言之易行之难。我至今还是认为篆刻和书法相比,篆刻在创作上更理性。因为载体和工具材料的不同,篆刻创作是很难真正如书法创作般“挥洒”的,一切所谓的“随心所欲”,都是貌似而已。篆刻技术层面的挥洒,往往需要更精湛的技术,那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为达到这种境界,“矩”的理解和把握是必须的基础。而李平兄对于这种理解和把握是充分的,他是具备了挥洒的基础的。但现在恐怕还不能说他的作品已达到了自由挥洒的境界,他还是外相上“不自由”了一些。但李平兄有这样的基础,有这样的认识,我想只要假以时日,养其浩气,这样的自由境界他是可望可及的。
李平兄对当代篆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在于他创建了国内唯一的篆刻网站——中国篆刻网。篆刻是一门小众艺术,影响之微,没有政府背景,没有公家财政的支持,篆刻网站可以说几乎没有盈利的希望。要知道新浪、搜狐这些有巨大影响的知名网站都是运营了十几年才开始盈利的。篆刻网2004年开建,能坚持到今天,可以想象李平兄为此投入的精力和物力。搭起这么个平台,李平兄也不是为了自己唱戏,这些年来,中国篆刻网组织的多次全国规模的篆刻活动,可以说我们篆刻作者有目共睹。中国当代篆刻有今天的繁荣,中国篆刻网是有一定贡献的,李平兄是有一定贡献的,甚至说是有一定牺牲的。盖因为网站需要打理,资金需要筹措,设备需要运转,员工需要管理,这些都是要占用本来可以刻印章的时间的。不妨认为,没有篆刻网的琐事,李平兄可以更早地上升到“自由挥洒”的创作境界。但是幸耶不幸耶,恐怕要以历史的眼光看。21世纪少一个李平或者徐正濂这样的篆刻家——不管他们有无达到自由挥洒的境界,都无妨;但如果未曾有过中国篆刻网则不可想象。吴隐在中国篆刻家里没有大的影响,但他在中国篆刻史上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他,我们很难肯定有没有今天的西泠印社!
因此,50年以后再来评价李平兄,也许更精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