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凉山之鹰,看奴隶社会的变迁,参观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彝族人民是怎样从奴隶社会,走向自由和平,幸福安康,美好生活的故事。
凉山之鹰,屹立在细雨纷飞,云雾缭绕,西昌邛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广场台阶上。
凉山之鹰,她是彝族儿女英勇善战,争取自由,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的象征。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关工委重庆分会的同志,同川渝黔基层站段关工委老同志,驱车冒雨来到西昌邛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平台栈道。
作者上前留下影,留下“凉山之鹰”的雄姿。
下车沿着平台栈道,迎着初夏的蒙蒙细雨,踩着平台雨水,望见平台崖头下云雾缭绕的邛海。
同志们不顾脚下水凼凼打湿鞋,来到平台护栏旁,举目远眺崖头下的邛海。
茫茫雨雾雾邛海,邛海海岸雾蒙蒙。


海岸铺满避暑房,朦朦胧胧映邛海。
踏上雨水浇湿的15级台阶,迈过“凉山之鹰”。
步入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跟随解说员缓慢挪动的脚步,参观穿越了数千年,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变迁。
见证了彝族奴隶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凉山彝族有着鲜明的奴隶制社会特点。

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人口,被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兹莫占1%,被称为黑彝的诺合占6.9%,而白彝曲诺人占去总人口一半,达50%;阿加占33%,呷西约10%。
“人虽同源,身分九等”。以血缘划分的等级间重叠占有和隶属关系,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五个等级之间,存在着重叠的人身占有和隶属关系。在兹莫统治地区,兹莫统率诺合、曲诺和直接占有嘎加、嘎西;诺合也统率曲诺,占有嘎加和嘎西;而曲诺只能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嘎加同样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
剥削形式。财物摊派:是兹莫、诺合奴隶主加在所属曲诺和嘎加身上的一种隶属性负担。大致按所属曲诺经济状况分为“耶莫、耶足、耶沙”即“上、中、下”三个财富级别摊派。
“杂布达”剥削:“杂布达”是彝语“粮滚利”的意思。它是诺合奴隶主对所属曲诺的一种强制性的高利贷剥削。最初“杂布达”是诺合奴隶主为女儿准备嫁妆和私房钱,向所属富裕的曲诺施行的一种勒索。一般以“八斗九年三十石”来形容其利率之高,有的曲诺因受“杂布达”的剥削经济破产而沦为嘎加或嘎西。
等级剥削。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阶级不仅集中占有土地等大量的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人。
由于人们的阶级关系是通过等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等级地位的高低与占有财产和奴隶的多少,是成正比例的。
作为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奴隶主是凉山彝族整个社会财产和奴隶的集中占有者,也是主要的等级剥削者。

劳役制度。在土地和奴隶集中占有的基础上,人身占有和隶属关系的劳役剥削,是奴隶主最直接、最主要的剥削方式,也是他们剥削收入的主要来源。奴隶主占有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出租和奴隶耕食外,另一部分则利用所属奴隶和劳动者服劳役的形式进行耕种。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奴隶主家庭的生产和家务劳动,都是由所属的嘎加和嘎西来承担的。

于兹莫、诺合等级的奴隶主,除了嘎加、嘎西为其服劳役外,所隶属的曲诺也要承担一部分劳役。其中嘎加、曲诺除了田间劳役外,还要为主子服修缮房屋、建筑碉楼、收租运粮、外出护卫等杂役。外出征战时,还要自带武器和干粮跟随主子去打仗。
博物馆陈列的大量图文老物件和历史老照片,见证了彝族儿女参加工农红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写照。

1950年3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暨第二野战军以第14军含滇桂黔边纵队一部、第15军、第62军各一部共13个团的兵力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西昌进攻。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
1950年5月,西昌军事管制委员会用彝汉两种文字郑重宣布,废除一切对彝族压迫性的旧制度和各种苛捐杂税、债务,取缔、更改那些限制和带侮辱性的碑记和地名。同时召开了有139个家支、150余名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订立了《民族团结公约》。
1951年1月10日至16日,成立了西昌县红毛玛姑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这是凉山第一个彝族区级(县辖区)自治政权机关委员会。

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定为地区一级政府,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
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凉山州彝族人民数千年奴隶社会的变迁,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器具、文学艺术、民族歌舞、民居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参观完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奴隶社会的黑暗面。
也让我们感慨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能感受到同藏区民族那样,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莽莽大凉山,奋进中的凉山之鹰,你带领彝族儿女,为建设大美凉山,同56个民族携手并进,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