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诗词学会

黄河心声
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文化的瑰宝。诗词之美在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诗词是凝固的旋律、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诗人用情怀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诗词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对诗词的再创作的真情流露,是用心仔细品味作品后,通过字正腔圆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旋律、真挚饱满的感情、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和艺术美感,不仅能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能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云超天
新农村掠影
——游青铜峡韦桥村随感
张美玲
古渠横贯自然村,滋惠乡园景象新。
霞染轻云织锦绘,莺衔细苇趁波吟。
麦烟悠漾千层碧,柳色飘摇十里芬。
坝下惊涛飞浪涌,风携翠影入长津。
沙枣情觞
宣民庆
别样精神比栋梁,风流沙枣夏来香。
豪侠劲骨堪儒雅,古意琼怀溢秀芳。
志满塞川情致远,果呈黎庶味津长。
倩魂若愿神舟梦,炼就灵丹济世觞。
唐徕渠吟
张建忠
神游朔北浪花奔,千载湍涛刻迹痕。
牛首山头狮聚首,青铜峡口凤消魂。
闸门分水浇禾稼,渠道回流润杏村。
久久稔丰人乐境,依依果艳谢龙恩。
一树新桃遐想
于金奎
枝沉浅夏满西邻,惹得乡愁忆旧尘。
细雨盈蝉歌子夜,薰风醉梦写唐寅。
双飞喜鹊溪边唤,一抺嫣霞岭上新。
暗笑当年多故事,偷尝不见种桃人。
夏夜感怀
魏世东
朱案纷叠惊昼短,余晖斜下枕慵窗。
远山见黛湖纹瘦,直道穿梭车影长。
一径青灯言静夜,满城沙枣弄幽香。
站台寂寂归人少,数点杨花落侧旁。
生日感怀
麻云飞
人生过半懒衣冠,起卧随时适为安。
玉树霞光迎翠羽,桑田果蔌候青盘。
闲情不惹乾坤静,俗念休贪世路宽。
夕拾朝花聊自乐,蔷薇窗下称心看。
走近初夏
凌思桃
别春寻夏去桥东,阡陌黄梅粒粒同。
借问柳丝何钓影,方知桃脸怎摇风。
路边蝴蝶穿花去,湖面蜻蜓逐水匆。
月缺月圆人自悟,花开花谢在心中。
闲吟
张玉双
漫翻书卷坐前堂,闲看柳丝钩夕阳。
竹掩轩窗藏鸟语,风经庭院落花香。
长空妙手祥云布,双燕穿帘故友忙。
犹恐夜来良景逝,特邀明月上东墙。
诗仙李白
陈振中
千载骚坛多圣贤,大唐伟岸一谪仙。
身怀傲骨走天下,脚踏狂歌写景观。
酒仗豪情抒远志,笔出名胜赋佳篇。
才思飘逸生神韵,鬼泣诗成万古传。
咏牡丹
王祥
百卉丛中冠以王,雍容华贵溢芬芳。
仙姿欲赏寻何处,花开时节到洛阳。
春思
王秀芳
小院飞花掩旧门,流莺无语近黄昏。
东风化作相思意,掠过眉心见泪痕。
回首青春
李育钢
一角红旗剪,千秋壮志巾。
报春逢盛世,怀梦卫国门。
落落青山意,悠悠赤子心。
韶华无限好,回首忆征尘。
桂枝香·二泉映月
边淑娟
人间冷暖。正故国晚清,苦酸尝遍。千里澄湖似镜,翠峰如扮。蹒跚脚步残阳里,二胡携、琵琶轻挽。彩楼茶肆,码头街角,曲终人散。
念往昔、豪华败偃。对强盗东倭,悲愤填满。落魄人儿,月下慢调板。低吟似问知音有,更伶仃荣辱痴怨。韵余悠婉,弦风未断,二泉遗卷。
西河·游西夏王陵
许宗金
兰山阙。高陵故垒风烈。断墙残瓦置山台,鹰飞鹊跃。天涯碧草绕荒城,皇朝遗迹烟灭。
望日暮,山如血。有谁对此悲切?风通八面郁苍苍,草侵遍野。莫言西夏百年荣,孤坟遥对残月。
凤城换韵奏鼓乐。看今朝、田畴平野。银燕长桥高铁。道寻常、日朗行游。再启千里征程,从头越。
(注:银燕,指飞机。)
醉太平·宝湖公园晨练遇老友
张海鹰
晨风送香。伊人觅芳。枣花繁密荣昌。正梢头绽黄。
归乡探乡。携朋话长。叙离情诉衷肠。又千番感伤。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无辜遇陷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没有薪俸,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幸好一位在黄州做事的好友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又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然能保持一种随遇而安、达观脱俗、甘苦等同、忧乐无著的高超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巧妙地融景、情、理于一炉,亦叙亦论,起承转合之上有着超越世俗、道法自然的大美境界。真如有万斛泉源,随物赋形,成就天下第一等好文章。

【赏析】
这篇赋主要抒发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通过与客同游赤壁、饮酒赋诗和主客问答来组织全篇,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苦闷之情。借怀古之名,以与客同游赤壁为线索,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欲摆脱尘世烦恼的心情。接着主客对酌于舟中,赋诗和歌,又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提出矛盾。客的回答表露了思古幽情和人生渺小之感,而作者的一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又是在自我宽慰。他通过议论江水和明月的变与不变,说明天地永恒,万物与人生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文章语言清新流畅,韵律优美,其中间杂歌词、对话,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极其自然巧妙,是文赋中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总编:张美玲
主编:赵云超
副主编、编审:张青
本期作者:张美玲 宣民庆 张建忠 于金奎 魏世东 麻云飞 凌思桃 张玉双 陈振中 王祥 王秀芳 李育刚 边淑娟 许宗金 张海鹰
本期朗诵:苏筱萍 王莉 陈银兰 夏丽 张宝莲 谢传明 丁建华 何玉华
本期制作:张淑华
作品来源:选自银川市诗词学会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