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京都文艺》第七期:散文推荐毕于甫作品
《京都文艺》第七期:散文推荐毕于甫作品
精华热点
送“大饭”文~毕于甫 闲看《汉语成语小词典》,见到“除旧更新”一词,不由地让我想起那时盛行而如今早已废止的“送大饭”来了。 大集体时的姑娘出嫁,支分较近的户,要摆“大饭”。所谓的大饭,只不过是用一盒或一条约半斤重的饼干,分别包成8个小纸包。通常是烧纸上垫上硬纸板,往上放饼干摞起,对角折起,上面放一红纸条,用细绳缠绕,然后装入小竹篮里。篮子上插上折成条的红色饭帖。饭帖采用竖写式,由右至左。如写:“谨具粗饭一桌,愚伯母某门某氏拜。” 送大饭由摆饭户的小男孩送,无男孩的则找人代送。在那天天窝头、顿顿咸菜的贫穷年代,小男孩无不喜欢这一美差的。因为跟随送亲队伍到男方后,不仅能吃上白馍和炖白菜,而且还会得到1角钱或1盒烟。钱用红帖包着,帖写:“已领,新人拜。”烟由原来的9分钱1盒的前进牌烟,而后来升华到1角4分钱1盒的大丰产烟。送大饭的人员多少,取决于嫁女户近门的多少。有时娶亲的还没走,送大饭的就出发了。因为没有自行车,我们就要提前行动。娶亲的走大路,而我们步行就走较近的小路。 大人会嘱咐:“让人抢了大饭行,可别把饭帖弄丢了。”只要有帖,人家就管饭。大多数村兴抢大饭。一进村,半大小子和年轻媳妇,蜂涌而上,你抢我夺,嘻嘻哈哈,实在热闹。而有经验的送饭人,会高举竹篮往下一倒,闪到一边,以免他们弄脏自己的干净衣裳。 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饼干对少儿的诱惑真不小,往往在半路,人们便用手指捅破弄出两块解馋。 于堤口村不兴抢大饭。一次,我们去该村送大饭,记不清是我们途中吃了饼干,还是路过邻村被抢了。管事的人见每个篮子皆空空无物,只见红艳艳的饭帖别在上面。他问:“你们吃饼干饱了吗?不用吃饭了吧?”话虽这样说,可还是给我们端来了热乎乎的饭菜。因为那时生活条件差,是无酒菜招待的。 实行了“大包干”,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多,人民币取代了大饭。姑娘出嫁和儿子结婚一样,都是在饭店宴请亲朋。礼金由原来的十元、二十元上升到今天的百元大钞或更多。 “送大饭”这出戏,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消逝,说明了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改变。祖国建设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一些陈规陋习将一去不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