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赋》
马铁铭
先人启智,星象初通,人文哲学,内涵颇丰。仲夏端午,苍龙飞升,南方七宿,居于正中。飞龙在天,爻辞易经。溯源百越,崇拜龙之图腾;时值当日,龙舟竞渡方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主要活动。源于战国,刻舟龙形,竞渡游戏,祭祀仪中。纪念屈原,民族英雄。力主抗秦,奸臣作梗,遭馋去职,贬出都城。流放湘沅,孤苦伶仃。作《离骚》《天问》,流传千古;撰《九歌》《怀沙》,谱写人生。浪漫诗作,历代传颂。 秦军破楚,屈子心痛,抱石投江,气贯长虹。不使鱼虾伤其身体,竹筒贮米以投江中。雄黄酒,药蛟龙。不忍贤臣殁去,划船追至洞庭,驱鱼以护躯体,演成竞渡之风。
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掩人耳目,龙舟操演水兵。吴人目睹,信其醉心享乐;越人复国,后人设此活动。
江浙划龙舟,兼纪秋瑾;民主革命家,现代女性。夜龙船上,结彩张灯,来往穿梭,情景生动。苗族龙船节,预祝五谷丰登;傣族泼水节,纪念红窝英雄。
九鳞为锁,贬龙于凡间;渔人无意,救困于水中。沟变为河,带来五谷丰登;行赛龙舟,民抒祝贺之情。红旗猎猎,迎风招展,龙舟列队,待令出征。运动员精神抖擞,信号弹爆响腾空,看龙舟劈波斩浪,众水手虎跃龙腾。赛场播放激情曲,加油鼓劲欢呼声。紧握船桨,选手抡膊较劲;终点冲刺,爆发雷鸣掌声。呐喊声、音乐声,声声入耳;锣鼓声、欢笑声,乐在其中。轻舟逐碧水,履浪众精英。蓄倒海翻江之势,掠追星赶月之风。团结一心,奋勇前进,夺取胜利,不忘初衷。
东汉曹娥,父溺江中,久不见尸,大放悲声,日夜恸哭,投江寻踪。尽孝殉节,感动县令,为其立碑,纪念情衷。楚国伍员,辅佐两代吴王;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越国离间,夫差偏听,赐剑子胥,了却此生,皮革裹尸,被投江中。百姓竹筒置饭,投水以祭其灵。纪念子胥,佳节之情。晋文公流亡,介子推同行。割股奉君,足见忠诚。回国之君,忘记赏封。子推同母,居山隐踪,晋王亲访,拒见君容。王令焼山,迫其同行。母子抱树,亡于火中。求贤不得,文公下令:此日不得生火,吃粽以纪其忠。后人缅怀致敬,杨柳插于檐篷。惜别怀远,折柳俗行。
端午吃粽祭屈原,三闾大夫素怀忠。
佳节作粽,上古之“包烹;”叶裹食物,煨烤于火中。西晋风土,初称“角黍,艾叶包住,丝线捆成,用以祭祀,驱赶蛟龙。竹筒装米,烤前密封。《本草》记载,粽子成名。赠九子粽,兴旺人丁。寓意中举,耀祖光宗。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原始主题,消灾避疫,驱邪保康,吉利太平。
端午佳节,童佩香囊。避邪驱瘟之意,襟头点缀之风。陕北川贵“游百病,”游览散步健身功。
端午习俗,历代传承,传统文化,民族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向往美好,节日长盛。世界文化,融会贯通。民族聚力,共塑鹏程。

作者简介:马铁铭,笔名冬生,男,70岁,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老三届”回乡知青。现为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著有《诗词文赋》《诗路心语》等诗文集计15万字。诗词作品参加省内外文学大赛多次获奖。2021年获“中国百年百位优秀诗人”称号。曾被北京国家级媒体授予“当代诗坛功勋人物”“中华知名艺术家”“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当代文艺先锋”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