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
作者:李巧艺
我这是第四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了。前三次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印象模糊。
老公因为怕晒,又去了多次,不愿来。我只好单枪匹马了。
天安门离我们的住处很近,坐地铁几站就到了。出了地铁口,天空云层很厚,太阳躲进厚厚的云层里出不来,一点也不晒。真是:天助我也!
我从天安门西门排队进入。
一进到天安门广场,第一感觉就是温暖亲切。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天安门就是祖国的象征,就是亲爱的妈妈。
第二感觉就是视野开阔。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
今天虽然不是重大的节假日,但到处都是举着小旗的参观团队和零零散散的游人。大家都在忙不迭地举起手机或照相机拍照。单人照,双人照,全家照,集体照,人人都想争分夺秒地把这一幸福时刻定格下来,作为永久的记忆。
我的“摄影师”没来,我只好求助于别人,只要你开口,有求必应。为我拍过照的游客有广东的,贵州的,广西的等等。也有和我一样的独行侠,请我拍照的,我同样是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游人们虽然都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很多都是不远几千里来到这里,终生也许就只有这么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面之交,从此再无交集。即便如此,大家彼此却像亲人一样互相关照。
广场上处处洋溢着的亲切友好的氛围,暖流时刻在我心头涌动着,真的感到好温馨……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句: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我一个人悠哉游哉地在天安门广场遛达,那种感觉“胜似闲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
走着走着,一股记忆的潮水,像开了闸门一样涌上了心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学校旅游之风勃然兴起。
1986年暑假,我随一中教师旅游团第一次到广安门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印象最深的是乘坐长沙开往北京的火车,火车上人拥挤得如沙丁鱼罐头。别说座位了,连站都有时不能双脚落地。火车开动之前,车厢內又闷又热,汗臭气冲鼻子,人都快要窒息了。我们带着两个孩子,大的五岁,小的三岁。我们只好把孩子举到窗前吸点气。
火车上的饭贵得咬人。10元一盒的饭少得可怜,很多人都舍不得吃,坐一天一晚的火车(那时没有高铁)就胡乱吃点带来的零食硬挺着过。我们全家四人买了四盒,一人一盒。记得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95元。差不多是我半个月的工资。一盒饭还不到二两米,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两口就吞了。当时工友甲也带了两个小孩,他舍不得买盒饭,两个小孩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吃饭,嘴里直咽口水。我吃时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想起那两双乞盼的眼睛,心里还挺內疚的。
为了节省开支,到北京后就住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地下室。地下室本来就潮湿、阴凉,空气不流通。一下子涌进这么多满身臭汗的人,气味可想而知。大家又忙于盥洗,搞得地上到处是水。由于几天几夜舟车劳顿,一个个显得疲惫不堪,病恹恹的。有个体弱的老师还吐了血。
当晚就有人喊着要回家,也有人说既然来了明天还是要去天安门看看,争取换个住的地方。
翌日一大早,一个在中央民族大学教书的老乡把我们换到学校礼堂里住下。礼堂里虽然简陋,毕竟空气新鲜多了,也算是得其所哉了。
上午大家来到天安门广场。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要10元一张票,我们一咬牙还是买了两张票,登上了城楼。幸好在城楼上拍了一张相,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那次旅游大人去了34个,加上小孩共有40多人的庞大队伍。晚上回来后才发现丢了个人,是工友乙的亲家母。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四区农村的老妇人,既不认识字,又不会说普通话。老师们急得不得了,工友乙更是急得跳,一个劲地说,只一眼没望着就丢了。急也无用,只好分头出去找。若大的北京城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最后大家垂头丧气无果而归。有人说只怕闯红灯出了事,后果不堪设想。老师们就这样面面相觑,半夜无眠。半夜过后,派出所工作人员奇迹般地把她送回来了。幸好她还记得住在“中央学校”,又幸好这四个字被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听懂了,通过分析应是指“中央民族大学”。这时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第二天游颐和园,有的人不愿出去了,就呆在礼堂等着。丈夫张荣超去给大家买回家的车票去了(他是带队人之一)。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背了这个背那个,小的才放下,大的又爬上了背。加上高温,我全身湿透了。
第三天就往回赶。那哪里是旅游,纯粹是找罪受。现在想起还后怕……
“阿姨,请您帮忙拍张照好吗?”一个小伙子的话把我从回忆中唤醒过来。
天安门广场以毛主席像为中轴线,中轴线上分别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一字形排开。广场两侧分别是“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庄严宏伟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广场正中心。天安门的正面朝向南,也就是俗称的“座北朝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正面朝向北,和天安门遥相呼应。
本来中国传统立碑碑身正面应朝向南方。但天安门广场主要人流是长安街进入,广场有大型活动时更是如此。如果碑正面朝南,大多数人就看不到碑正面毛主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因此决定一改传统,调转方向,纪念碑正面朝北,也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扭转乾坤,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于1949年9月30日。高37.94米,比天安门城楼高3.2米。全部是用花岗石和汉白玉建成。旨在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它的正面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背面镌刻着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两位伟人的文章、书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可谓中国最大的一座“双绝碑”。
背面碑文全文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为了写好这篇碑文,周总理反复练习,写了40多遍。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书法,运笔沉静、不露锋芒,然而却笔墨丰润、秀美隽永、刚劲有力,显得严谨而流畅。给人一种很含蓄內敛、肃穆壮伟的视觉美感。并且雅俗共赏,经久耐看。真是“字如其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说周总理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毛笔字,每天坚持写100字。加之人聪颖又用功,所以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
每每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今天重温这段最有力的,字字触动灵魂的文字,我的心灵又一次被深深震撼。
纪念碑下部分的浮雕分别是,“销毁鸦片烟”,“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等等。望着这些硝烟弥漫、烈士们不怕死的战斗场面,我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出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革命先烈刘胡兰……我再一次感动得热泪盛眶。
毛主席纪念堂的正面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反面。我正准备去参观毛主席纪念堂,谁知被工作人员拦住不让进。原来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要单独预约的,而且不能当天预约。我只好留下遗憾,下次再来。
转念一想,有遗憾也不是件坏事,更能增强我对天安门的念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宜,加上退休后有的是时间,想来北京天安门的愿望随时都可以实现。
【作者简介】
李巧艺,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县作协会员。中师函授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已退休。作品散见于纸媒体《苗岭文艺》《新花》《小学生作文辅导》《文萃报》等报刊杂志,及“苗乡城步”,“人网网络”,“当代文艺”,“湘楚山地”,等网络平台,作品《搬家》曾获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