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朋 论 友
作者:饶晓辉(江西)

读罢耿志平老师的文章《也说朋友圈》后,内心亦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
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此话的原意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利益,但把其引伸到人类当中,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

真的是要感谢微信的发明者一一张小龙先生。自从有了这个神奇的微信,它不仅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还给人们结朋交友提供了一条更快捷的途径。认识的,不认识的,或“半生半熟”的,相互添加或他人推荐,即成微友。现如今,那个人的微信圈里没有成百上千的“好友”?我之所以给好友加了双引号,就在于这成百上千的“好友”里,到底有几个是能和你同患难、共进退的好友。有人曾把当下的朋友圈比喻北京的街道:一环,二环,三环,它还环环相通。可朋友圈呢?一圈,二圈,三圈,那是一圈不如一圈。
其实,最初的朋友圈,它仅局限在家人、战友或同学、同事之间。大家在圈内相互交流心情,分享喜悦或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而现在已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添加微信做为一种“另有目的”的企图,使“圈”里的味道已然发生质变,这其中各种经商者尤甚。因为他们嗅到圈内的无限商机,所以才会想方设法挤进“圈”,时不时“打扰”一下。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大呼在圈里,被不明身份的人上当受骗。所以说,微圈有风险,交友要谨慎。当然,凡事都会有利有弊。就拿我自己而言,有些同学或战友,尽管平时大家鲜有联系,但有事相托之时,都会尽力而为。再比如,我因喜文弄墨,也常有一些文友通过不同渠道“微我”,大家相互间交流学习,让人受益匪浅。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永远是朋友》这首歌,唱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意愿。培根说过:人生短暂,一个好朋友实际上让你得到了又一次生命。作为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凡夫俗子,接人待物,都或多或少要交朋友。对于朋友的定义,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知也就自然不同。但在我看来,朋友之间就是能用真心换真情,半斤换八两,彼此间互相支持理解和信任尊重。换句话说,朋友是相互的。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