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和诗“璀璨杯”
吴熙禄

我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草根作者。
让友人见笑了!前天收到“风华国韵。璀璨杯”全国诗词大赛奖状后,为了回馈关注支持的友人,我向朋友圈发了幅获奖证书的图片。此举无非是报告一下无足道哉的参赛结果,预料中的,也就是友人礼节性地点个赞。
没想到,老同学周茂进很动情,发来《赏“风华国韵”悟感》一诗:
风华国韵荣光归,
愚兄深感臉增辉。
同窗虽多均不才,
棋山风景独占魁。
面对老同学的鼓励,往昔交往历历。(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黄羊山莱钢党校同窗两年,交情深厚,期间,茂进同学曽和穆宝忠、刘延存,刘永贞,朱幼祥四位到乡间帮我刨地。“书生抡大镢”,一天下来,个个血泡满手!“扶贫一把情自见”,我曽在诗集《雁过留声》中颂之。

茂进同学是桓台人,老家系齐国都城故地。早年他的家乡曽流传“古时一位县官发动乡民掏茅草、教民间谷苗”的轶闻,但不知道传说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后来认识了我他才知道,这个故事是从莱芜传过去的。那位勤政爱民的历史人物就是我的祖上,被伟人誉为“古代劳模”的大明清官吴来朝!
原以为祖上的功德只是享誉故里,没想到政声远扬,传到他县。
学缘圆梦,解开了历史谜团,成为同学间的一段佳话!
作为知音,我每次出书,茂进同学都约友人祝贺;我寻访先贤政迹,从山西荣河归来,他召集友人朱幼祥、李学岱、丁登贵为我洗尘,拙作《大明清官吴来朝》“后记”中记下了他们的大名。几十年来,我们不光时而相聚,也因感兴趣的事偶尔唱和。
出于鼓励,上面诗中老同学对我的评价自然是过奖,但得知同窗获奖后的动情溢于言表!短短四句二十八字,见证了同学、朋友加知音的肝胆相照、息息相通。我马上回复《草诗和兄嫂》:
一纸奖状乃虚名,
不为名次享过程。
同学都怀黄羊月,
你我何记旧文凭!
是的,不设门槛的大众化网络参赛,不管水平如何,名次并不具有权威性,“奖状”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张纸。但其参赛评选形式毕竟打破了权威、名人“官选”的一统天下,为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拨云见日,展示了文坛的一隅天空,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推动了平民的文学创作,不无功德。至于本人的参赛作品,虽算得上押韵,很难说合辙。纵然遗笑文友,但内容是干净的,情感发自肺腑!

我这个草根作者,名不见经传。鉴于以往作品参与“官选”,次次泥牛入海,所以看到“民办”诗词大赛的消息后,闻知又不交任何费用,就斗胆参加了,本来是想凑个热闹,然得益于文友的捧场鼓励,主办方给个面子吧,意外获了个“优秀奖”!
这也算是对我这个数次碰壁“官选”“落第者”的安慰吧!
当然,名次对于我这个近于耄耋之年的人来说,已无吸引力,图的就是扩大自己作品的影响和参与的乐趣,也为友人的交流增添契机。名是虚的,但缘此燃起的亲朋之间的交流火花,则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版面,又添了几束花絮。上面与老同学的和诗则是镜头之一。
“不计名次,重在参与”一语,我原先以为是套话,经过多少年的人生沉淀,终于认识到,这是人生正解!当你把事业作为享受人生过程,不在意所谓的先进与落后时,你也就活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古人的四字黄钟大吕;自强不息!
这如往年同学们孜孜以求的毕业证书,时过境迁,谁还记得它的模样,而当年那种废寝忘食的求学精神,活泼丰富的校园生活,圣洁无瑕的同学情谊,至今为人乐道。“风华正茂黄羊月”那不仅是《雁过留声》中的诗句,而是我等人生的一段美好记忆!
我的和诗,就表达了这一心迹。
2023年6月15日于莱钢金鼎花园(现汶河社区)
注:(周茂进同学,见插图彩照后排中)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