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面粑粑祭屈原
端午越来越近,我们对屈原的追思越来越浓。世人都知用粽子祭祀屈原,又有多少人知道,早些年,祭祀屈原在秭归很多地区都是用的粑粑呢!所以说,在秭归很多人不会包粽子是情有可原的。
粑粑,也就是用新麦子磨面,筛出麦麸子,然后和面做的类似馍馍一样的东西。小编至今想来,麦面粑粑或者说发面粑粑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叫人口舌生津。
大家可知道,这粑粑其实和屈原也有一段渊源呢!如果说吃粽子祭屈原,祭的是他的死,那么吃粑粑忆屈原,则是忆的他的生。一生一死,恰恰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早些年,在饭桌上摆上粑粑,忆屈原,也是秭归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说屈原小的时候,从乐平里的香炉坪到深山沟涧对面的读书洞去读书学习,上坡,下坡,过河,要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屈母心细,心疼儿子,就给他准备了屈原最喜爱的粑粑,给他中午当午饭吃。
后来,屈原抱石投江后,父老乡亲们就用新麦子磨面做粑粑,然后到长江边、香溪河边、响鼓溪边,丢到水里祭祀屈原。屈原在秭归又叫屈子,由此找到一个佐证,在乡亲父老心里,屈原不是大诗人,不是水仙,而是我们的亲人和家人。

印象之中,在秭归地区,粑粑又叫发面粑粑。早些年,收割新麦子以后,妇人们都选取上好的麦子,把麦子在装满清水的大铁锅里淘洗一遍,然后铺在竹席上,在暖暖的阳光里晒干,让清新的麦香沾上阳光的味道。新麦晒干后,用石磨或者钢磨磨出面粉,用竹筛或钢筛筛出麦麸子,然后用面粉和面,加入一种天然的酵子,类似今天的发酵粉,但它是纯天然的,掰碎,捏成面,然后撒在面粉里发面。在这个时间段里,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拿上齿镰子去割几片芭蕉叶,到清清的小溪边剃除叶柄,把叶子撕成几片,清洗得干干净净,备用。等她们带着芭蕉叶回到家,奔进厨房一看,正好,面团长大了,长胖了,上面出现一些小孔和气泡。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她们就开始着手做粑粑了。

先准备好竹制的蒸笼或蒸屉,挖一坨适量的小面团子,在手里轻轻团捏一下,然后把捏好的面团放到一片芭蕉叶上,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到蒸笼里。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所有的面团都团捏好了,摆放到了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粑粑就算做好了。这时,她们要么喝一会儿茶,要么哼几句歌谣,等粑粑们再发一会儿,就要开始大火蒸煮了。
那时,蒸笼架在大铁锅里,锅里倒入适量的水。生火,点火,大火蒸煮发面粑粑,淡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儿。要不了多大一会儿,铁锅里就会咕噜咕噜冒泡泡,新麦的香阳光的香就会变成发面粑粑的香,像无影小龙到处乱窜,眨眼间,那些如你我这般的小孩儿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像猫儿闻到鱼腥味儿,纷纷跑来,围着锅台转。妇人们笑眯眯的,摸摸这个的头,摸摸那个的头,仿佛谁家的娃都是自己的娃一样,一样抚爱,一样怜惜。或许还有调皮的小妈妈,伸出手指刮一下某个小馋猫的鼻子呢!一会儿,发面粑粑蒸好了,一揭开盖子,香气扑鼻,白白胖胖养人眼。妇人们早就洗好了手,拿来面碗和筷子,把粑粑夹起放到碗里,一人一个,见者有份,依然不管是自家的娃还是别人的娃。管好娃们了,这还不算,妇人们总要捡起几个热腾腾香喷喷的粑粑,装进干净的竹器里,比如箪篱,给隔壁左邻右舍的人们送去,说是尝鲜,说是一个心意。张罗忙活完了,妇人们才会回家准备开席,喊一嗓子,干活的男人和打帮手的老人们相约回家,一大家子围坐一起,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地吃饭。至于孩子们,早就各自吃完一两个发面粑粑,到处疯到处野去了。

那时,时光很慢,够人一生回味。那时,没有网络,真是岁月静好。那时物质匮乏,肉很香,糖很甜,爱很暖,却是一段无比美好的时光。我想,江水底下的屈原,诗歌里的屈原,美食里的屈原,屈原故里的屈原,都会无比欣慰吧!
韩裕平
2019年端午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9条命儿,本名韩裕平,80后。秭归人。蓝领工人。湖北省作协会员。文学创作兼顾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工人日报》、《中华合作时报》、《伍家文艺》和《屈原文学》等等。出版有童话《看——那个树洞》上下册,散文集《无声的尖叫》,诗歌集《情定花桥,留住乡愁留住你》,童话《屈原故里历险记》,部分图书入藏北大、首都和秭归图书馆,荣获秭归县第八届屈原文艺创作奖。微信公众号:9条命儿,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