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行
·赵亮

七律 蓝田行①
美玉猿人之故乡,蓝田山水耀光芒②。
辋川烟惹摩诘画,水陆庵留居易章③。
韩愈蓝关无去路,文姬墓冢有遗香。
华胥故里寻先迹,华夏渊源万代长⑤。

注释:
①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关中平原东南部。2022年五一,笔者携家人游览蓝田县境内名胜。
②蓝田县境内发现了著名的蓝天猿人,因而有“猿人故乡”的美誉。蓝天还盛产美誉,“蓝田日暖玉生烟”,因此蓝田有“美玉之乡”的美誉。此外,蓝田还是著名的“厨师之乡”、“温泉之乡”、“陕菜之乡”和“白皮松之乡”。蓝田境内的名山有王顺山何玉山水风光秀丽,胜水有灞河、汤峪温泉等。

③蓝田县境内的历史名胜有:辋川胜景——当年王维隐居之地,水陆庵——白居易在此写下了一百三十韵的长诗,蓝关故道——韩愈被贬岭南时发出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感叹,蔡文姬墓——汉代女诗人蔡文姬长眠之地。
④更值得称赞的是,蓝田境内还有华胥古国遗址和华胥陵。相传当年华胥氏履巨人足迹,诞下人文初祖伏羲女娲。
蓝田八景
辋川烟雨沿途看,石门汤泉如火煎。
玉山并秀两峰寒,灞水环流清如涟。
鹿塬秋霁穗通天,绣岭春芳生对面。
秦岭云横八百里,蓝桥仙窟景无边。
蓝田县内对联辑录蓝天玉雕大世界牌坊
赏石知天地;今古藏寸方
蓝天美玉城 前对联
灞上风和鹿显瑞;蓝田日暖玉生烟
后对联
终南之秀种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七古 访蓝田猿人遗址①
青葱秀丽公王岭,高翘飞檐六角楼②。
猿人骸骨惊世现,沧海桑田百万秋③。
注释:
①蓝田猿人遗址有两处,分别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学术界合称之为蓝田猿人遗址。这里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也会是亚洲北部发现的最早直立人化石出土点。
②蓝田猿人遗址纪念馆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楼,楼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着“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几个大字,背面有郭沫若题词。
③1963年7月19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在蓝田县陈家窝村挥镐试掘时,队员黄万波在红土之中发现了一个马蹄形的齿槽骨。经过一番修理,一具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展现在了世界面前,这个下颌骨拉开了蓝田猿人发现的序幕。1964年4月,贾兰坡带领一支综合科考队再至蓝田,在公王岭的红色土层中又发现了一块猿人头盖骨化石。至此,震惊中外的蓝田猿人被发现了。按照国际学术命名规范,蓝田猿人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陈家窝猿人的生活时代大约在60至70万年前,公王岭猿人更为古老,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10至115万年。经过科学测定和比较研究,确认蓝田猿人比北京猿人更为古老(北京猿人生活年代距今20至70万年);但比云南元谋人出现的较晚(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蓝田猿人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之后,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又一种古人类化石,也是亚洲北部迄今最古老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的发现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这一重大发现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标志之一。
蓝天猿人遗址纪念馆大门楹联
人猿共祖原非妄
天地同根信不虚

五古 拜华胥陵①
蓝田华胥氏,华夏之祖母。
其陵在何处? 孟岩村之头。
北临骊山畔,南接白鹿原②。
少女多丽质,雷泽耽乐玩③。
巨人足迹履,伏羲女娲诞。
嗣传炎黄帝,尔来八千年④。
年年有祭祀,祭者如海山⑤。
枝叶何繁茂,华人共根源。
注释:
①华胥陵,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家岩村,俗称羲母陵,传为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氏墓。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②华胥陵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处于西安“东拓”和蓝田县“西融”的核心位置。
③《竹书纪年·前编》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太昊即伏羲氏,又称天皇氏,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的首位中国君主。
④相传,在八千多年前,华胥氏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⑤关于华胥陵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可追溯至宋代以前。每年传统的祭祀会上,华胥陵前人山人海,彩旗如林,爆竹声声,烟气缭绕。至今,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仍然继承了这一传统,中华民族恭敬孝道之情尽在其中。华胥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寝,成为了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
华胥陵牌坊楹联辑录
前对联
华胥根深,瓜瓞绵绵*,孕育炎黄万世起
文明渊源,火传龙种, 万古曾从华胥来
*瓞(dié):指一根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喻为子孙昌盛。
后对联
逐梦前行,继往开来,中华儿女同心同德
文明渊源,薪火相传,全球华人同根同源
五古 过蓝关古道①
久闻蓝关道,而今登峣山②。
才下七盘岭,又上六郎关③。
秦帝巡东郡,汉高进蓝田④。
唐朝直谏者,经此去岭南⑤。
道路何漫漫,雪阻马不前。
今朝不可语,高速通沪陕。
一日行千里,览尽好河山。

注释:
①蓝关古道又称武关道,为春秋战国时开辟,原本是因秦楚相争而开辟。古代把起自长安,经蓝田、商州,河南内乡、邓州之到湖北襄阳武汉的交通要道称作武关道,它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
②笔者自幼听闻“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一直对蓝关心存向望,2022年五一来此自驾游,了却了心中夙愿。
③蓝关中比较著名的一段是从峣山(蓝关镇火烧寨村)到蓝桥镇的一道绵延起伏的山脊道。具体从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道,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镇。
④蓝关古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秦楚大道,是全国九大驰道之一,秦始皇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秦末群雄并起,刘邦避实就虚,攻破武关,北上峣关,一面派郦食其与秦将议和,一面依张良计“绕关,逾蒉(kuì)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
⑤蓝关古道既是一道防御关隘,也是唐朝诗人们不约而同留下千古名句之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韩愈被贬潮州经行此地时写下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除韩愈外,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等大诗人被贬经行此地,也留下了诗作,见后文。
蓝关故道门楹联摘录
过路牌坊 前楹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后楹联
灞水妖娆,物华天宝说骄傲
秦岭巍峨,人杰地灵夸自豪

古体诗 游蓝田蔡文姬纪念馆①
其一 五古
读史慕其名,蓝田暇日行。
博学有才辩,琴律更擅通②
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寄情③。
格承楚骚体,情逾屈杜风。
诗琴双绝唱,身世如浮萍④。
天涯胡沙地,日月互转明。
汉国虽赎身,须弃儿女行⑤。
茕茕步迟缓,寸寸断肠中⑥。
所幸嫁终善,归隐玉山岭⑦。
老来得静安,蓝田留墓冢⑧。
时过境未迁,游人悯生平。

其二 七绝
一代佳人耀古今,文才琴艺两绝伦。
可怜身世如浮梗,谁晓诗情谁解音?
注释:
①蔡文姬纪念馆,是依蔡文姬的墓冢而建立的,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蔡王村。馆内展出了蔡文姬的生平,详细介绍了蔡文姬的一生事迹和东汉末年社会的风土人情,此外,馆内还有《蓝田文物精品展》及现代著名书法家书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等。
②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yǎn),字文姬。陈留郡圉(yǔ)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其父认为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他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文姬立刻分辨出是第四根弦。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蔡文姬,能辩琴”。
③《隋书·经籍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④蔡文姬身世坎坷,一生三嫁。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年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被匈奴所掳,二嫁左贤王。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蔡文姬,在曹操撮合下,蔡文姬三嫁董祀(sì)。
⑤蔡文姬被虏北方,生育两个孩子,曹操赎回时蔡文姬忍痛与两个年幼的孩子分别,上演了一幕人伦惨剧。
⑥茕茕(qióng qióng):形容忧思的样子,孤独无依的样子。
⑦值得庆幸的是,蔡文姬归汉之后,三嫁董祀之后得到了片刻安宁,夫妻双方归隐于蓝田,后来蔡文姬病逝,葬于蓝田蔡王村,其墓保留至今,供来人缅怀。时过千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9年正式颁布了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文姬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蔡文姬的怀念之情。
蔡文姬纪念馆内门楹联辑录
大门对联
十八拍独步春秋,胡笳如诉,琴韵诗才双绝唱
四百篇宏开万简,案牍无声,劫波怨海几知音
圆门对联
才女千秋身化玉
胡笳一曲气如梅
陈忠实题蔡文姬纪念馆
秦汉以来,天下无双大学者
楚骚而后,中华第一女诗人

七古 游下悟真寺及水陆庵①
其一 游下悟真寺②
下悟真寺建何处?终南山麓幽竹篁。
下悟真寺兴何代?始于隋代盛于唐。
善导大师开门派,净土一宗耀光芒③。
山光水色清幽地,大雄宝殿画飞梁。
殿中横陈一卧佛,雄姿六丈态安详④。
文人墨客留真迹,白氏乐天百韵章⑤。
今携一家齐四口,暂忘尘嚣与冗忙。
细品山寺个中味,缓缓拾级度时光⑥。

其二 游水陆庵⑦
悟真寺前水陆庵,泥塑瑰奇近四千⑧。
与君说来恐不信,古今洪涝绕其边⑨。

注释:
①下悟真寺和水陆庵对门相望,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河湾口村。2022年五一,笔者带家人来此旅游参观。
②下悟真寺和上悟真寺(已不存在)、水陆庵同属于悟真寺。悟真寺建于隋文帝开元年(公元581年),由名僧净业和慧超所建,唐代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名僧法诚等人又进行了扩建,之后成为容纳千名以上僧侣的著名寺院。至今日本佛教净土宗还将此地视为圣地,该寺周围的山坡是满目青翠茂密的竹林,故又名竹林寺。
③善导大师(613—681年),山东临淄人,俗姓朱,因常住终南山悟真寺,号“终南大师”;又因口念佛号,随后出现光明,又被人尊称为“光明大师”、“光明和尚”。善导大师创立净土宗,并在悟真寺内著作完成《观经四帖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悟真寺为净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场。
④2000年在省市政府的关怀下,蓝田县政府重修了悟真下寺,该寺总面积三十余亩,大雄宝殿内雕塑着长达18米的仿唐风格大卧佛,该佛是当今世界第二的泥胎卧佛,该佛势壮雄伟,仪态端详,为世界一大奇观。
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游悟真寺五昼夜而流连忘返,写有一百三十韵的《游悟真寺》长诗。该诗详尽描述了当时悟真寺的盛况和人文轶事,本节有收录。
⑥拾级(shè jí):顺著阶梯一步一步往上走。
⑦水陆庵,位于下悟真寺对面,为六朝名刹,这里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⑧水陆庵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当时举行“水陆大斋”和“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明朝时,秦藩王朱怀埢(quán)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修为家庙。水陆庵大雄宝殿内保存有3700余尊泥塑,被喻为“壁塑瑰宝”。
⑨水陆庵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据当地村民讲,不管发多大水灾,洪水总会从水陆庵两边分流而过,不会对水陆庵本身造成伤害,故水陆庵一直存在至今。当地居民将其归因于佛祖保佑和菩萨显灵。

下悟真寺楹联辑录
正门
念佛放光,第一梵刹
开宗立教,根本祖庭
弥勒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广渡十方众生

水陆庵内门楹联辑录
诸圣水陆殿
华藏世界,重重无尽,尽重重
舍那佛身,处处放光,光处处
贾平凹游览水陆庵后存墨宝石刻
游关中名庵,独坐庵后,乱石如屋,苍柏森然,静观流水,生纹虚涵,草木精气入禅坐,忘想嚣烦世界,哪有几多境地。
——长安贾平凹书于八九年五月七日午后

七绝 蓝田寻王维别业不见①
人道诗佛王辋川②,诗中有画意悠然③。
昔时别业今不见, 唯剩渔舟山野间④。
注释:
①王维别业即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居住时所修建的别业(别墅),该别业是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而营建的,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王维四十岁左右,居住在辋川别业。2019年春,笔者曾寻访王维别业,未果,怅然而归,回来作诗纪念。
②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曾被迫受伪职。肃宗时任尚书右丞,后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闻于当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唐天宝初,王维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徙家至长安蓝田(今西安蓝田县),在辋川建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死后又葬于辋川。辋川是王维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从事创作活动最重要的场所。
③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④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恰巧在此寻访时,笔者见到了灞河边的渔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