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梧.支梧.支吾
刘万成
文言文中“枝梧”也作“支吾”。先看一下“应付”的意思,却与用言语搪塞应付有所不同。文曰: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

这段文字原见于《旧五代史(唐)列传八),现收入高三课文,文意是说:
天复年间,汴将氏叔琮逼近晋阳。当时各军还没集合起来,晋阳城中大为恐慌,周德威和李嗣昭选召精锐士兵从各座城门出击,攻打敌营,擒获斩杀,汴军应付不过来,只好退走。李思安侵犯潞州时,围住潞州,城内外断绝来往。
此处“枝梧”一词,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躲闪或逃跑,与言语含混躲闪并无多大关联。而文言文中,“枝梧”作“支吾”时,又有故意言语含混搪塞之意。比方说,戴名世《穷鬼传》里便有“左支右吾”一词。
——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刺谬,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左支右吾,并非话语闪烁让人不知可否,而有“支持”“抵拒”之意。
其实,左支右吾与左支右绌(《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屈,即后来的绌。)近似,支吾不暇,疲于应付。

“支梧”则不同,见诸鲁迅《祝福》。祥林嫂问鲁迅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一向不信鬼的鲁迅,此时却犹豫了起来——不知怎样回答祥林嫂: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于是乎,“我”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吧,——我想。”“那么,也有地狱了?”祥林嫂又问。“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阿,地狱?”——“理论,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不过,此处“支梧”当是言语躲闪不知可否,按理应该写作“枝梧”才好。可鲁迅或许因了推崇白话文的需要,便发明了“支梧”一词。
至此,“支吾”也就不用说了,——既然“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当然用字越简单越好。况且,如今的“支吾”大多不含应付、支持、抵拒等意了。若不然,恐怕就在所难免人把“掣肘”给念作“手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