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织出天锦:书香之家有传承
网上“360搜索”中这样介绍芦苇:“中国著名电影剧作家。1968年到农村下乡,种过地,当过民工。1971年进工厂当工人。一年后来离开工厂在家待业,开始学习画画。1976年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当了两年炊事员,后改做绘景、美工。1987年改编《最后的疯狂》,此后陆续创作了《疯狂的代价》《灯影春秋》《九夏》《黄河谣》《黑风景》《秦颂》《桃花满天红》《红樱桃》《西夏路迢迢》等电影剧本.....
1995年,他执导了影片《西夏路迢迢》。获“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瑞士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奖、美国圣巴巴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土耳其国际历史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现任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国家一级编剧。”
其中所说的“1968年到农村下乡”中的“农村”,就在宝鸡县八鱼公社清庵堡村,于陈艾伦家所在的八鱼村西边不足三公里处。因陈艾伦常常背着粮食到清庵堡的电磨上磨面,由于都喜欢绘画,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在交往中他得知芦苇是西安市37中的学生,绘画作品很有天赋,并喜欢文学,陈艾伦将自家在抄家后偷藏在家的书借给芦苇看,而芦苇性格豪爽大气,为人正直和他一拍即合,那疾恶如仇、好报打不平的义举更让他钦佩。而陈艾伦的传奇故事芦苇也早有耳闻,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顺便说一句,曾给过陈艾伦多方关照的陈刚峰,也给予了芦苇相当的关怀。曾因抱打不平伸张正义而出手太重的芦苇,给当地社员留下“爱打架”的印象,陈刚峰主张要给这些年轻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芦苇对此很是感激。
(图14 本文作者(中)与陈艾伦合影)
陈艾伦后来回忆道:“西安的知青中除了梁晓霞之外,最值得感谢的是芦苇先生,他的引荐改变了我下半生的命运!”芦苇1976年回城后被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当了两年炊事员,后改做绘景、美工。偶然机会为电影《黄土地》改编剧本,改得极为出彩,引起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的注意,从此成为著名编剧。1995年,芦苇独立编导电影《西夏路迢迢》时,点名要陈艾伦去给这部极具西部特色的电影设计、制做道具服装。他果然没有让芦苇失望,竭尽所能、绞尽脑汁,把西夏、辽国、大宋不同民族特色的铠甲、兵器、服装制作的独具特色,为这部电影的成功锦上添花。这个电拍成后在国外获得多个大奖,而陈艾伦写实逼真的道具制作风格备受推崇,从而刮起了中国影视圈中美工制作的写实风气!从此,陈艾伦参与了近二十部影视剧的美工制作。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得他视野开阔了,心胸博大了,艺术品格一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他由此还进入了大学的艺术殿堂,成为了几所大学的美术教师,对于连大学门都没进过的他来说,真有点像天方夜谭。
这事情还真有那么点戏剧性。
2000年之后,陈艾伦有一次参加陕西电视台一部电视剧的美工道具制作,剧组就住在西安外语学院招待所,也叫“国际交流中心”。拍摄杀青后,别的专业的人都结完账离开了,唯有他所在的道具组最麻烦,要还清租借的道具不说,结账手续账目也繁琐。有一天他去剪辑室找制片主任说事,正好交流中心主任也在那里看片子剪辑,当看到剧情里一场挂牌匾的镜头时,剧中一块字体苍劲、古风古韵的牌匾引起了交流中心主任的兴趣,他当即问导演:“这个牌匾做得好大气、好排场!是在哪里做的?导演抬手一指陈艾伦:“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他做的!”
交流中心主任惊讶万分,盯着陈艾伦看了半天,当即提出要陈艾伦给他们学院装修交流中心大堂。陈艾伦欣然同意。
交流中心大堂的装修除了基础工程后,主要给大堂左右墙上做两副巨型书法雕刻扇面。工程制作过中,西安外院的老院长孙天义有一天在交流中心待客,顺便看到了陈艾伦的制作过程,孙老院长特别喜欢传统的艺术品,尤其是这种大型的书法雕刻,更为啧啧称奇,赞不绝口。他随意地同陈艾伦闲淡起来,无意中得知陈艾伦是宝鸡县八鱼上甘沟人,他惊讶不已,因为他的儿子女儿均在上甘沟插过队,特别是当他知道陈艾伦夫妻和他的儿女都患难与共过,老院长髙兴得握住陈艾伦的手不放,马上叮嘱交流中心主任:“对陈艾伦师傅好生招呼,马上给他换一套条件好的套房工作,饮食上给于方便!交流中心和学院的装修活儿,尽多的交给他!”只可惜后来因“非典”封校,陈艾伦和陈红记不得已离开了外院,回到了宝鸡。
不过,陈艾伦的名声已经传开。回到宝鸡后,他在宝鸡市文创室工作的同学刘金喜筹办金园方娱乐中心,请他帮忙担任工程监理。这个娱乐场所系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场所,在省内首屈一指,内部装饰装修是由西安美术学院楊晓阳、韩宝生等教授承接设计施工。由于陈艾伦工作认真扎实,在装修质量方面要求精益求精,设计风格上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并且爱较劲儿,这引起了两位教授的兴趣,由工作关系转为朋友关系和艺术探索的知音。2000年初,韩宝生教授在大西安参与大型艺术城市建设,他特邀陈艾伦参与他的建设工程,由此陈艾伦的艺术才能和较真精神进入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的视线。不久,西安美术学院承接大雁塔北广场工程,美院院長特别建议韩宝生教授聘请陈艾伦为工程总监。陈艾伦回忆道:“就是因为我认真扎实较劲的工作作风态度取得了美院师生们完成的信任,此后多年为他们领了多个大小园林雕塑工程,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后来还为长安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省雕塑院去监理雕塑工程。这些雕塑工程做泥稿、放大工序全部是由我引导美院雕塑系学生完成的,无形中我成了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
故事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及陈艾伦想报考美院而不得的往事。这还是高考在“文哥”停顿十年后首次开始大考,他满怀希望地报了名,却一直没有接到准考证和通知。很久以后他才知道,是继父陈福在县教育局抽掉了他的报名申请表,其原由是觉得他这个孩子个性太突出,容易惹事生非,上了大学以后,站上更高的高度了,更容易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说不定还会惹出什么样的祸端呢,还是让他当个工人,安安生生过一生吧!
然而,上帝为他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他另辟蹊径走进了大学校园,进而登上了上大学讲台。先是给一些院校艺术系的学生当毕业作品设计的“枪手”,后来名正言顺地到西安美院给学生当指导老师。再后来又到陕西服装学院任教,一干就是十年。直到2015年之后,告老还乡,回到久违的八鱼乡,在临近西宝公路的淡家村租了一个小院,开办了自己的雕刻、书法艺术工作室,此乃后话。和他一同登上大学讲台的,还有他的爱妻陈红记。
小学都没读过几天的陈红记,居然也能登上大学艺术讲台,这不又是一个天方夜谭吗?不是有句话说的是“一切皆有可能”吗?奇迹可就真的就在陈红记身上发生了。
且说陈艾伦在西安美院参与大雁塔北广场工程时,临时租住在美院后门外二府庄,常常在家里给美院毕业班的学当“枪手”,帮他们完成毕业展作品。他经常带着红记去看学生毕业展,当看到朋装系、工艺系的展品中有纤维艺术编结作品时,陈红记感觉她能织各种针法花样的毛衣,编这个没有问题。陈艾伦立马从美院图书馆找来教材图样,红记开始自学探索。后来竟越编越熟,开始帮学生编作业作品,其作品集中了中国传统刺绣、十字绣和西南少数民族编织、蜡染艺术的精华,又有自己的独创特色,引起了师生们的交口称赞。
由于这种“纤维艺术编结”艺术的技能难度大,且手工繁琐、制作起来耗时长,大学里从事这种工艺的人特别少。后来,有一位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被聘到民办的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当教师,得知该学院急需一位传授“纤维艺术编结”专业课程的教员,这个学生向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引荐了陈红记。就这样,陈红记这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女子竟然在一所民办大学任教近十年,而且成果满满,饱受赞誉!
(图15 陈艾伦的“全家福”)
陈艾伦、陈红记这对相识相知于特殊年月的患难夫妻,老来也算是功德圆满。这一对老夫老妻在充满烟火气息的村落里悠闲地散步观花赏月,时而玩玩微信,以“云峰山人”网名在朋友圈中聊聊家常,甚是潇洒惬意。他的挚友、八鱼教育界资深教师吴志东诗赞道——
炉火纯青佳才艺
艺坛挥洒胸无我
有暇余兴玩微信
携妻赏景寻快乐
他如今所在的小院艺术工作室,常常贵客盈门,有远方的客人慕名而来。其中有香港理工大学艺术设计院院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带一路”地图官员唐明晰博士、西班牙珠宝大师文森特先生造访了陈艾伦。并在他制作的巨型书法雕屏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座屏前留影。
曾在危难时刻帮助过他的恩师陈刚峰夫妇,也到他的“艺术小院”做客,谈起过去的磨难和今日的辉煌,宾客抚今追昔,小院里不时地爆出欢声笑语。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对“赌之恋”男女主角的爱情结晶——也就是他们孩子的情况。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为大,名叫陈米,在美院毕业后,陈米在西安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业是在网络上设计制作头饰。老二为男孩,名叫陈璐,在西安一家物流集团(辉煌物流)担任高管。但我却看到了陈璐在网络中频频播出的微电影,其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剧——当一名快递员在一辆豪车前板上吃盒饭时,遭到辉煌公司司机的侮辱性训斥,此时精明持重的老板出现,严肃地制止了司机的盛气凌人,并向快递员道歉,当快递员说出因看到豪车车窗未关,车座上有一个公文包时,怕被人盗取所以才守在车前用餐的。老板果然看到了车座上的包,当即宣布聘用这位快递员担任自己的司机,并解聘了这位平日爱带女朋友出外飙车且不懂得尊重人的司机。
精明持重的老板的扮演者,就是陈璐。其气质形象酷似年轻时代的陈艾伦,且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就像一个仗剑行侠的勇士,总在弱者遭受欺凌、霸者嚣张忘形之际出现,完成除暴安良的使命,其中也能看到陈艾伦早年热血沸腾的影子。当我看到陈艾伦陈红记一家的全家福后,我更感觉到,曾经的文化艺术之家,正在恢复和超越昔日的辉煌。
(陈艾伦的儿子陈璐在国际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
故事讲完了。但我意犹未尽的是,故事中提及的索文耀、陈刚峰、陈满,以及陈艾伦的父母
陈福、张静,都是我很熟悉的老师和生命中的贵人,但我在当时并不知晓他们为陈艾伦命运逆转在暗中所做的巨大努力。其中的陈福、张静和陈刚峰已经作古,在此,我也谨以此文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和敬意!
董惠安2023.6.6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