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端午话屈原》
赵洪宪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清明甫过,端午又至!
十里不同俗。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在我的记忆里,同在幅员不辽阔的广宗小县,位居县城所在地的南街村姥姥家有此习俗(又好像叫五月单五),运气好的话,通常能吃粽子甚至能吃到饺子。往东仅隔十里地的我的家却没有过端午节的习俗。相同时间段的节日却是农历五月十三,我今年五十九岁,对五月十三,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这一节日的涵义,儿时只是觉得等待这正月十五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那样的漫长。赶上好年份,节日这天,可以就着窝窝头吃顿杂面做皮的素饺子,但印象中吃到饺子的次数似乎并不多。所以,有时候我会找理由赶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己徒步十里地去看姥姥,为的是碰碰口福运气。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为什么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查不到令人信服的说法。不系统的说法大致意思是这样:按“干支纪年纪月法”,农历五月为午月,“端”者,开端、初始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这不叫个说法,至少是没说清楚。因为如果再进一步追问的话,为何这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而不是初六、初七,则给不出合乎逻辑之解释。所以还是应该“抓大放小”,笼而统之。得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神话、传说比比皆是,反正总是祈福禳灾、祝福未来,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等,冲着寓意美好,稀里糊涂便好,否则,非得钻牛角尖,只能是自寻烦恼。
自古及今,无论南北,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当然还有别的节日内容。《易经.乾卦》第五爻这样说:“飞龙在天”。这里不说吃粽子,单说赛龙舟。鄙人一家之言是,龙这一图腾在地支顺序中列第五,对应的是“子丑寅卯辰……”中的“辰”,龙与辰组合起来叫辰龙,五月初五,含两个“五”,第五位,恰是龙这一属相在地支中的排序位次,我想这或许是端午节安排赛龙舟而不是赛蛇舟的原因。
据专家考证,在晋代就已有五月初五过节的记载,但还没有端午的说法,这说明五月初五做节至少在晋朝就已开始,肇端于何时,恐不易确认。还说,五月初五改叫“端午”是唐玄宗李隆基以后的主流称谓,之前叫的是“端五”。我觉得,如果没有更为翔实有力的证据,那只能认同上述说法。
屈原曾被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今年该是他逝世2300周年。屈原是古时秭归(今湖北宜昌)人,与200年后的汉代美女“落雁”王昭君系同乡。传说他曾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与端午节是同一天,时间上,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说法不一。这样看来,屈原跟端午节,或许有关系,抑或没有任何关系。
再试着细说屈原。
我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最早知道屈原的。记得在某一篇课文的页脚处,用小字注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因为老师说这是离骚名句,当时的我就只能是机械地背下来,多年以后才明白,羲和是指古代神话中的羲氏、和氏,崦嵫指太阳落山的地方。不过,所幸当时已有言在先,这不作为当年高考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这一概念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史界公认的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其标志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具体时间点是公元前475年,即春秋时期在公元前475年以前,战国时期在该时间点以后。屈原投江自尽是在公元前278年,说明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楚国的地盘很大,明清时期称湖广,包括了今天的洞庭湖南北的湖南和湖北,甚至更大一些的地方,“戊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代理过湖广总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则长期担任这一职务,据说,武昌起义使用的“汉阳造”枪,就是张之洞督造的。万里长江其中的一段因在楚国境内史称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李白诗句作证。
屈原是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新诗体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楚辞之祖”。在屈原之前,文学水准最高的是诗经。以黄河流域为土壤背景的《诗经》代表现实主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内容曾是1982年高考文科试卷的一道填空题,1分的分值),其中开篇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风又叫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受长江流域水土滋润的楚辞,代表浪漫主义,句法灵活,打破了诗经那种比较固定的“四言”格式,多为“六、七、八、九言”参差不等的长短句式,习惯以“兮”一类语气词字延长语气,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后人称为“骚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其中的风骚就是《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的合称,业内代指文学成就。古时风骚当然是好词,后世演化得有些转种,现在如果说那个女人挺风骚,人家是不干的。还有一点是,赋、比、兴是《诗经》中各篇章的共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现在所谓修辞一类的东西),这对之后的散文等文体以及其他许多文艺形式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大体说来,人们普遍把《离骚》《九歌》《天问》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作。《离骚》,大家公认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且其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香草指高洁的品德和人格,美人系比喻君王或自喻)的比兴手法,充分体现了屈原个人的理想、遭遇和情愫。流传名句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九歌》是屈原结合楚国风俗加工、润色成的祀神乐曲,是音乐。“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等是其中名句。《离骚》《九歌》两组诗歌,体现出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天问》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神话、传说素材创作的诗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另外的作品《渔父》中的名句,民国先驱湖南桃源人宋教仁,字遯初,别号渔父,此渔父即出自《渔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魂兮归来”也是屈原的名句。
屈原的文学地位,举世公认!学习屈原,研究屈原,早已成为传统和习惯。东汉的王逸、南宋朱熹、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等都有研究屈原的专著。水涨船高,鲁迅先生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百家争鸣。因为年代久远,史料佐证不足,不认同屈原文学成就的不乏其人,甚至还有的怀疑屈原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过。比如,大学者胡适就曾说过“屈原只是个传说”,我很吃惊!
大概人在事业、生活、感情不顺利的时候往往思考更深入,感受更深刻,所以才有话要说,催生出超水平发挥的作品,一不留神,即成为“大家”。刘禹锡被贬蜀地二十三年,苏轼一生三黜黄州、惠州、儋州,因此才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名句流传于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写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发乎情,止乎礼”,或许此言当不虚!
总之,屈原与春秋时楚国国王系同宗,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富有民生情怀,既忠君又爱国。屈原是个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从政的价值。宋玉等是其最主要的继承人。后来者,诸如贾谊、司马迁、李白、辛弃疾等都明显受屈原的影响。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政治家的屈原,抱负难以施展,抱憾而亡。作为文学家的屈子,才华毕现,流芳千古。时代在进步,但愿屈原式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2023年6月13日
癸卯年四月廿六

赵洪宪,男,笔名晒秋(赵钱孙),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经济学学士,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北京华夏永兴文学院客座教授,现任邢台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作者系邢台市作协会员,文章散见于《散文百家》《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人民网、海外网、华人头条、北京头条等纸媒和新媒体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