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心理学
文║刘玲
提起《心理学》,大家一定会觉得是个特高深且晦涩难懂的学科。其实不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生活中你我身上的心理和行为,并给这些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学好《心理学》不仅方便我们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我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将这门大家眼中高大上的学科请下神坛,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大家了解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学。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第一印象是最坚固最鲜明的,往往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终走向。虽然这一点并不准确,但往往在人的潜意识中影响人们的判断。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自己要去参加面试的孩子说:打扮得体一点,表现落落大方一点,给面试官留个好印象。的确如此,在不知对方能力怎样的前提下,考官首先会对衣着打扮整齐,吐字清晰完整的人产生更好的印象。在男女相亲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的第一次见面是这段关系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因素。所以才有一见钟情这种说法,说的就是男女双方经过第一次见面彼此满意便坠入爱河。
生活中运用首因效应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很多校外培训机构都会很重视公开课的展示。一般公开课的展示都会派出机构最有资历最优秀的老师进行展示,并且提前好多天选定课题开始研课试课,以求在公开课当天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听课的家长们对自己的机构有更深的了解,扩大自己的生源。作为学校的老师,我自己本人也会在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认真备好第一次课设计好互动的教学环节而且不爱打败的我也会好好打理下自己,以期待给孩子们留下个好印象,方便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界里有这样一句名言“亲其师,才会从其教”,孩子们对自己的老师多一份喜欢,也会对信任这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育,喜欢老师教学的科目,随之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怀有期待,某一事物就会朝他们所期待的方面发展。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结果出来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其实期待效应在生活中也多次得到应证:那些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更自信,也更有信心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努力做好,最后收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一些经常被班级排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注定无法成材,更加破罐子破碎,朝更坏的方面发展。虽然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个人能否成材取决自己是否努力,虽然遗传和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但是一个小孩子,肯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好好运用期待效应,进行正面教育,鼓励孩子克服学习生活中困难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生活中不妨多夸夸她们:孩子,你的画画得真好,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画家,继续努力!孩子,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加油,以后你会成为一个播音员。孩子,你的字写得真漂亮,继续努力,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像王羲之那么厉害的书法家。有了你的期待,孩子就像插上翅膀的小鸟,一定会不顾艰难险阻朝梦想的天空中飞去。小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一定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是读书的料”“懒惰虫”之类的标签,因为这样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心理暗示自己:我本来就是笨蛋,所以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自我否定让他们从此放弃努力,成为真正的“懒虫”。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说的是人们会因为一个人身上最耀眼的光环而忽视其他瑕疵的部分,造成看待问题不理性不客观的情况。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一白遮百丑”。
2021年暑假《亲爱的热爱的》的热播,一时间全民热恋“现”男友。各公众号也纷纷发文力挺李现,说他足够自律,积极锻炼身体,为自己打造完美身型。一时间其他小鲜肉瞬间掉粉,小姑娘小嫂子纷纷粉上现男友。虽然我也挺喜欢李现,佩服他的自律精神,但是也不会盲目跟风崇拜。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种效应,对待“优生”不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的优秀忽视了她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错失教育先机。对待“差生”,不要因为孩子分数上的不理想,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特长或优秀的品质。面对他们,我们要更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激励他们,让他们以点带面,长善救失,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以上是最近看《心理学》的一些小小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迪,让我们更加理性看待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善自己。同时也能客观看待他人,打造温馨和谐的交际圈,让生活因为“你”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刘玲,女,出生于一九八八年三月,教师职业,系孝感市教坛新秀,在教育系统论文比赛中多次拨得头筹,并获得过特等奖。注重教学实践与积累,阅读与练笔成为常态化,立志当一名智慧型的知识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