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生于1937年5月,属牛。父亲节快到了,我想起了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大哥,俗话说:长兄如父,我们兄弟姐妹9人,还有祖母、爸爸妈妈,是个典型的大家庭。很早开始,大哥就帮助大人,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们、给大家作榜样的责任。大哥自幼聪明本分,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负担,报考了不要学费,国家还发伙食费的宁都师范。由于大哥品学兼优,加上新中国亟需各个行业的人才,17岁刚毕业就分配到省市重点小学--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大哥晚年告诉我:“当时虽然才17岁,但学校安排担任五(一)班班主任兼语文、数学老师,每周16节课 。当时地委、行署、军分区、省属大型企业矿山的干部子弟大多在这个小学入学。解放初期,五、六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大,有的与我同龄但个头比我高。我每天晚上都要想好第二天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何将语文课的形象思维和数学课的逻辑推理相互结合,安排怎样的方式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有趣的情节,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下了课,还留有余味……。第二个学期,赣州行署召开第一次全区19个县市(包含广昌县)优秀小学校长会议,共200多名校长出席,会议日程安排了二节大型公开课(语文、数学)。市里选定语文课是由赣州市大公路小学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年女教师,数学课由市教育科和学校陈厚麟校长指定我上,并且安排在第一堂课。公开课在赣州师范的大礼堂举行,大礼堂坐满了人。我按照教导主任教我的那样:上课前站在礼堂门外屏息凝神深呼吸二三分钟,上了讲台就要‘目中无人’(不看后面听课的人),只注意台下的小学生,像平常一样上课……第一堂课下来,小学生和校长们都热烈鼓掌。暑假,市教育工会还安排我和其他劳模上庐山疗养。”
下图:1956年4月7日赣州市团委合影照片:前排右2是大哥(未满19岁)
第二年,学校教务主任借调到省教育厅,指定由大哥任主持教务处工作的副主任。1957年,反右整风,学校动员大家积极提意见,帮助改进工作。在再三鼓励和要求下,大哥也从众提了一条大家私下议论的意见:某领导经常披件军大衣,有官架子。下半年评右派,一开始没事,后来下达的指标完不成,把大哥也报上去凑数。大哥吓得吃不下睡不着,不知道会不会抓起来,整天提心吊胆。幸亏上面派来负责审查复核工作组的组长是个南下干部,她看了资料并见面了解具体情况后说:这是个年轻的娃呀,他懂什么?提笔划掉。工作和职务都保留了,不过,档案里留了本人检查和思想中右的尾巴。大哥怕祖母和父母担心,一直没有告诉大家,直到八十年代后我们才知道。大哥后来报考了大学,录取在江西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大哥鼓励和帮助大姐、大弟都报考大学。在大哥的带领下,六十年代初是我们家兴旺的第一个小高潮,大哥与姐弟3人都在省会南昌工作和学习。暑假和春节3人一起往返宁都、南昌,家里弟弟多,早就盼望哥哥姐姐回来,暑假放假回宁都要经过抚州,中途下车抱2个有名的抚州大西瓜回来,春节就买好些糖果发给大家。大哥回来还会认真检查指导我们的功课作业。
大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调赣州地区行署文教处,并出版了几本数学教学教材。我在宁都附小读六年级时,数学老师刘龙臣虽然年纪大又很严肃,但对大哥非常敬重,要大家以大哥为榜样。1962年领导机关精简机构,大哥调瑞金市第一中学任教,大嫂在校医室任医生。我63年小学毕业,虽然各科成绩年级第一,但可能是因为有所谓“海外关系”(我外公在民国时期是省参议员,1950年去香港了。现在看到原宁都中学首任校长蔡爱仁先生专门为外公写的回忆文章,才知道外公其实是同盟会元老,文理科都很优异。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10来岁就失学了,老师惜才,按排外公兼代课老师,才完成学业,后来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所以,我小学毕业就没有书读,心里很苦闷忧抑,不敢出门见人。统战部李部长对父亲比较关心,父亲想叫我去工商联做通信员,大哥知道我想读书,以帮他带小孩的名义,把我带去瑞金。校医室有3间房,库房用药架分成2间,外间库房给我铺了单人床,里间大哥大嫂和刚出生的宝宝挤1张床,还有诊疗房、小厨房。一中党委书记是南下老干部,他爱人林老师是随军的大学生,年轻美丽开朗。来医务室看到我,开玩笑叫“小保姆”。大哥告诉她情况,她爽快答应去她班(一开始以旁听生名义,品学兼优后有了学籍),她是初一(一)班的班主任兼政治课老师。林老师亲自带我到教室,介绍我是插班的新生,并带头鼓掌欢迎。林老师上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她会很自然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解释政治课本里的理论概念,浅显易懂又不容易忘。大哥知道我喜欢看书,带我到校图书馆,介绍与管理员认识,所以,我可以浏览图书馆的丰富藏书,阅读广泛,学习就不会偏科,与老师、同学们关系非常融洽。在我人生遇到第一个严重挫折,深感自卑甚至可能自闭的关键时候,大哥带我离开伤心之地,到了充满阳光的瑞金一中,把小学毕业后的苦闷忧郁一扫而光,重新恢复了我少年的快乐和自信!
文革期间,干部和知青大下放。我们全家下放到赣南北部连绵大山的麻田大队青嵊村,9岁的九弟、12岁的八弟、15岁的七弟都同爸爸妈妈下放。大哥一家也下放到瑞金叶坪公社,大哥有学问气质佳,抽调在叶坪公社专案组搞外调,大嫂在卫生所做医生。大哥不放心爸爸妈妈,特意转了几趟车来青嵊村,看到年幼的弟弟都要早出晚归下田劳动上山砍柴,心里很难过。回到叶坪,即以帮忙带小孩(当时大哥有3个小孩)的理由,办好八弟准迁证,把八弟迁到瑞金落户。过二个月,瑞金工艺美术厂招美工学徒,八弟刚好有美术基础和天赋(在小学就是宣传栏的美术骨干,下放到麻田,又负责马路边一座座毛主席语录牌上主席像的绘画和写语录的美术字。虽然人小,但路过的干部、农民看了都啧啧称奇)。八弟天资聪颖,15岁考取瑞金工艺美术厂做学徒工画工笔画,给出口的彩蛋画山水人物、宫廷仕女等国画,16岁就已经出师,当年,一批出口产品发到中国(上海)工艺美术进出口公司,有几箱污损了,要请工艺美术师到上海现场修复,因为是第一次去大城市,厂长带八弟去上海,工艺美术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产品检验的领导非常满意,指定每年都要八弟负责。(八十年代被国家轻工部选派专家援外,八弟才20多岁,是最年轻的援外专家。后来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二级教授)。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大哥回到宁都师范,从数学教师到教导处副主任再到校长,但一直坚持上课、从事数学教研,出版了多部数学教学著作,权威性、趣味性都很强,有的还多次印刷。在大哥领导下,宁都师范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中师数学教研领域一直是名列前茅,数学教研组人才辈出,大哥长期担任华东大区中师高级职称主任评委。八十年代,国家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地委行署拟破格提拔大哥进领导班子担任校长,当时大哥已经列为入党对象,可是想进领导班子的不少,为了减少竞争,党支部、党小组一直以人未到齐开不成会推托,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李文益原来任统战部长,对父亲和大哥的情况很了解,亲自到宁都师范跑了好几次,干事们态度热情,申报表迟迟不给。后来地委行署直接任命大哥为副校长(没有配其他副校长,校长是年纪大的党外人士),有私心的看到阻不住,大哥顺利入党,直接列席党委会。大哥长期担任校长,主抓教学教研,更长期坚持上课,人称“粉笔”校长。在江西甚至华东地区,对宁都师范的教研水平和大哥的水平人品都是公认的,原赣州地委组织部长、行署分管文教专员陈本玮每次开校长会,见到大哥就笑称“彭大将军”,江西省分管副省长柳斌动员大哥调省教育厅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哥当了10多年的一把手,但他从不插手财务、基建,规定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书记心疼财权旁落,对大哥说:你怕批,给我批,或者我们二人一起来批),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由分管副校长审批,同时明确其有权也有责,他用一句通俗的宁都客家话说“甜酒你吃,酸酒也你吃”。并且建议学校所有基建的劳务工程优先安排给被征地村民,所以学校与被征地村民关系融洽,没有发生争斗、上访等恶性事件。亲戚朋友甚至家人都不理解,那有县团级单位的一把手不管财务(当时政策规定是:一把手一支笔审批),特别那个时期,学校扩招,机构升级,项目多,财政拨款多。那个年代还没有八项规定等,但大哥在廉政上真正本能地做到了现在的严格要求,并且是出自内心,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共同遵守。就连学校、家庭所在地的县委书记多次请他吃饭也婉拒(其小孩在师范读书,想在毕业前给个“三好学生”),所以,校内校外、上级下级都知道宁都师范有个“书生校长”,难听点叫“书呆子”校长。我有时告诉听到的外号,他笑笑,很干脆说,我本来就是一介书生,做人做事只求问心无愧:“我一觉睡到大天亮,半夜敲门心不惊”。
大哥命中带水,所以取名:水生(笔名清水),儿子1963年出生,那年涨洪水,取名:洪。破格提拔为副校长那年,半夜宁都师范发大水,大哥立即赶到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抗洪抢险。多年后,大哥退居二线,适逢宁都师范百年校庆,编撰校史,有的执笔人也许为了突出某人,在一篇文章中,将当年带领大家抗洪抢险的校领导改为某人,玩了“某某的扁担”游戏,有人告诉大哥,大哥一笑了之。几十年了,师范迎来送往成千上万学生对大哥都非常敬重,校庆主席台排座位,上级教委领导是大哥当年做普通老师时的学生,虽然大哥早已经退休了,但坚持请大哥坐主席台前排显著位置。
每届学生毕业,宁都师范都会在礼堂举行毕业酒席,看到入校时还是青涩的青少年,现在学业有成走向社会为国效力,再想起自己当年,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退休好多年后,他还津津有味地回味师范有多少张大园桌,菜肴糕点也是学校的厂、场提供的,师生们多么高兴!而多年后,学生们回顾的往往是深夜一个高高瘦瘦清清秀秀的人,穿布鞋轻轻地进宿舍,给刚入学的他们盖好被子。直到开学典礼才知道是校长!晚年多次受邀参加学生们的同学会,学生们还是亲切地叫“老师、师娘”,大哥最喜欢学生们给他的评价是“君子情怀、书生本色”。
大哥不但精通数学,也是一位有诗情画意理想的江南书生与才子,在瑞金一中时,还在【瑞金文艺】杂志以“清水”为笔名,发表诗歌等文艺作品, 清水:清清白白做人,似水进取不息。大哥喜欢阅读收藏各种书报、杂志,空闲时练练书法,写写文章,文革后常年坚持记日记。2012年我侄女来赣州接大哥大嫂去广东养老安度晚年,赣州的房子卖了。临行前,收藏的各种书报、杂志带不了,但大哥将装满日记的一个纸箱交给我,要我好好保管,也许以后还可以看看,写写资料。
广东对老年人很关爱,不但每个月有高龄补贴,逢年过节社区会组织大家聚会,发礼品送红包。原退休单位赣南高等师专也非常关心高龄退休老师,早就给在外省居住的人员开通了医保卡异地使用,每年的教师节等节日都会慰问。大嫂有先天性心脏病,广东的二个女儿女婿都非常孝顺,把最好的有飘窗南北通透的大卧室给爸爸妈妈,订购了许多报刊。特别巧的是:二个女婿都很会做菜,很勤快,业务、家务两不误。去年夏天,大嫂病逝,享年82岁,大哥电话里哭得很伤心。我常给大哥通电话,大哥慢慢适应了,生活也有规律能自理,恢复看书看报动动脑的好习惯,还能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天有不测风云,去年12月初,全面放开管控,广东首当其冲,大面积阳了,医院人满为患。12月25号,大哥不慎摔了一跤,引发脑梗。大哥女儿女婿赶紧送医院,医院床位非常紧张,走廊上都挤满了加床病人,而且尽是新冠病人,简直成了毒库,大哥很快感染了,大哥很清醒,坚持不插管,不进手术室。八弟闻讯从澳门大学赶回,不顾高风险,立即到医院看望大哥,大哥看到八弟,欣慰地笑了。八弟一面与北京清华大学的朋友联系购买特效药直接快递到医院;同时电话联系人事局,找到社保局,社保局领导立即与医院院长联系,院长亲自到看望大哥,临时在病房靠窗加了病床。八弟清华的朋友买到特效药立即快递,八弟收到马上亲自喂给大哥服。虽然服用了5次,但对于高龄并且有基础病的老人还是迟了。不过这几天,八弟一直守候在大哥身边,握着大哥的手聊天,大哥虽然说不了话,但能边听边点头或微笑。2023年1月3日凌晨大哥在八弟、女儿女婿们的陪伴中,平静安详地离开大家,享年86岁。大家摆放鲜花,在病房安排了一个简单庄重的告别仪式,八弟根据大哥生平撰写的挽联:“似水人生”“从文学少年到数学青年启程”“从大学助教到师范校长退休”。
可亲可敬可爱的大哥长留我们兄弟姐妹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