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六十七)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楼观憧憧悬月西
横霞卧展披峦奇
暮风湖影荷绝色
断虹暗残半坡里
一根而生千叶,万理发于同宗。春秋以后特别是战国中期,诸子百家从本派的立场出发,综合各家之学,都想提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理论,既出现一种学术合流的趣势,由于各种道理与易理同根同源,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的强大优势被凸显出来。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五十岁后开始学易,易经文化成为儒家的灵魂文化,四书五经作品《吕氏春秋》实际上是以道家为主的综合性儒家著作。
汉武大帝“尊儒”以后,三教九流之中大部分流派渐趋没落,而道家却独自走向宗教,另劈幽途曲径,出世发展,形成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开始以另外一种面孔影响中国社会,同时为魏晋玄学开创了一条道路,这都是道学思想强大生命活力的历史体现。
自古儒道互为体用,在入世出世问题上各领其要,入世之事,儒为体,道为用,出世之事,道为体,儒为用。另外,道家思想的哲学性、文学性、政治性,对中国社会的几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某些时期,《道德经》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百经之首的《易经》以及儒家范典的《论语》等。
中国人具有双重性格,既有儒家的舍身取义,又有道家的明哲保身。五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是由儒家的自强不息与道家的厚德载物共同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的两面性,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的自然主义思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治国理军奇正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理念,对汉初及唐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已成为很多儒道佛三子们的共用座佑铭。对于我们日常遍用的道理,却很难去描述它的本貌,这也是文字所不及至的地方。根据我个人多年来对《道德经》的感悟,《道德经》真正的价值,尚未在中国发扬广大。道家柔中生刚、刚极生柔的太极之妙,非儒家之雅可与之比拟。太极中阴阳相交,此消彼长,想互制约,相互共存,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交替互感,终而复始等思想,长期被各派所共用。毛泽东在坑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将道家阴阳之道,运用于战略,真是让战争成为了艺术,活灵活现。《论持久战》一书,就是毛泽东深悟大道说之律后,将物极则返的规律,运用到了阐述抗日战争的战略退却,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上。
儒与道,若阴阳二仪之定位,合则为太极之经易,分则生有为、无为之世势。若从大处入理,则升化为东方文化之奠基者,言此实不为过!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