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谋发展
文/李明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是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汉乌和亲,班超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和亲入藏……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元鼎二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来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威胁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班超出使西域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同志,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部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李世民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土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不光在古代,在现代也有很多这样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例。
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孔繁森就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干部,在母亲年迈,三个孩子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两次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进藏工作。他把藏族人民当做自己亲人,关心藏族人民疾苦。他为藏族牧民看病、治病。用自己的收入给生活不好的藏民买衣、买粮,还抚养两个藏族孤儿。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干部,不幸因公殉职,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土地上。得知这个噩耗,成千上万的藏民失声痛哭,在他的墓周围,老百姓敬献的哈达堆成了雪白的小山。
在我们的祖国,生活着许多不同民族的人民。历史赋予不同民族怒同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