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旺诗歌评析
蔡建旺是个创作欲望强烈的诗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诗歌情感的多汁和精神的重量,以及他对世界认识不竭的惊奇,和力求往深处叩问的力量。因此,读者能够从中读到的,是一种已然艺术化或诗性的情感、经验和智识。诗人可以仰望天空,也可以潜伏于低处,更善于与周身的万千事物,默默对语,进入属于诗人自身的幻化状态——复杂的感受力,从而让他的诗具有既明亮又神秘的语言纹理。诗人是至诚的,热切的,但所表达的个人灵魂的关切,又是审慎的。我们不但为蔡建旺诗歌的完整性所欣赏,也为他的描绘与叙述的精确性所叹服,我想最为重要的,是诗人不是为诗而诗,而是生命意义的倾诉,个性化的感受抒发和灵魂体察。当然他不可能满足于对事物浅表的认识或大众的普遍认识,从普泛的人类感受中提炼属于诗的原料,可能是诗人在真正下笔之前做得最多的,这当然不仅是思想和艺术境界的问题,针对一首的切入方式和打开节奏,也都是他小心掂量过的,所以,我能从诗人看似信手拈来的题材上,感觉他笔锋的微颤和进退踌躇——冷酷的现实观感和艺术美感经验的对峙、又平衡的一种游戏。蔡建旺诗歌的“分寸感”,把握事物矛盾的端持的水平,而暴露生活和生命鲜润传奇的一面,也应是一大特色。
比如《身处波澜不惊的大海》,写的是词典中的大海,是生活中的大海,也是生命中万千形态的另类大海,诗人的任务,不是把我们日常所见复述一遍,而是他把通过心灵所观察的“意象中”的大海,很真诚地告诉我们:
“与我想像的
与我看到的其他大海
并无不同,并有秘密的通道
一样深不可测,一样
纯静湛蓝,一样
波澜不惊。”
——节选自《身处波澜不惊的大海》
再看《失语》这一首诗。针对一张白纸,诗人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每写一行,就是一次诗性跳跃或深入。诗人没有苍白地“说理”,他只是带着语言一步步掘进,或被语言自身推动着一层层感动。诗人是从一张白纸上“起跳”的,又是从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折叠”而生发疑惑的,但全诗荡漾着一种活力,一种“痛又快”的折磨和追问,直至“失语”。这里的“失语”,并非思虑的中止,而是默默然宇宙观的一种自然寂静:“一句沉默/点燃多少次/化为灰烬/或者/撕开/或者接近真相”,抑或是短暂的一种妥协。从这首诗中,我始终被默默无声所笼罩,包括“一个人/在热闹的/渲泄的人群中/在黑夜/熄灭多少根烟/或者/回望多少年/才能让寂寞拥入怀中”,诗人“追求”的也是那种“孤独的自由”与“难言的空寂”——寂然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但是诗的声音;失语也是一种语言,但是诗的声音。从这首诗中,我感觉蔡建旺对题材的取舍,不是应景式的,而是那些值得经由他作诗化处理的事件,但又不是浮光掠影般呈现,而力求占据事物内在的节律,去观摩,去扰动,让自然的本质在一首诗里醒来。《失语》就是“春天来临了,那个前夜”,诗人发现了岁月倥偬和万物荣枯,无言以对。
蔡建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对视和互语的关系。同样,诗人追求的,并不是故意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而是貌似漫不经心的“揭示”。人与自然之间一旦处于相望状态,诗就有可能到来。如《在迷雾中,望见清澈的自己》,诗人沉入或透过雾气看到的,并非当下朦胧的乡野,而是“当年乡村图景/以及当年的嫩嫩的柳树”,后来,诗句发生了神奇一跃:
“绿了
悄无声息
一阵阵风,吹过耳际
吹过身体
我,听见了,自己的
问候,寂静的
对话,安祥的
我,望见了,内心的
视野,辽阔的
思想,澄澈的”
——节选自《在迷雾中,望见清澈的自己》
穿过迷雾,诗人回望过去,看到昨日的自我,“雾”在此如回忆之幕。迷茫的现实和澄明的过往,在此有一种巧妙的对比和互衬关系,如一把锋利的腰刀放置于黑色鹅绒布上。而往日之澄明,正是因为当下之迷茫,一步步从内心折射出来的。正如多年后,我们突然明白了谁说过的一句话,发生的过节,某个结局,不都是必然的吗?蔡建旺写了许多借自然物之身寄托自我、为“我的经验”命名,也为物、为自然物像命名。如《给一片落叶写一封信》,诗人看到那片落叶的瞬间,也仿佛观照到了某种命运:一种难能融合到炎凉世象中的卑微。诗人的可贵之处,不止为物提供了本真自然的美的形态,更将之作了陌生化处理,使之有了喑哑的呼吸和纯粹的情绪——需要诗人平素的留意和反复观察,在某一瞬间,抵达物的心脏。
蔡建旺诗歌的迷人之处,不可忽视他向“现象”打开又能统揽入怀的能力。现象可能来自自然,或人世间,但诗人更多关注的,是他独自相处时,对自然突然的感动。这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繁忙于日常工作,整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应冷静、客观、稳妥,脱离“诗性”是他的必然选择;而只有在工作之余,或奔赴某现场途中,才能和自然之事物“面对面”,此刻他是一个诗人,或在一瞬间,他只属于诗。比如《致“我们”:思想的雨滴》,很可能就是诗人行进中的“灵光乍现”,他看到了天空和远处的“雨”时,却想到“卑微的/善良的/坚韧的/思想的雨滴”,诗人为何把“雨”和“思想”嫁接?对于读者,会永远是个谜,但对那一瞬间的诗人,是明晰的,他迅速洞穿了两者,并发现了“思想的雨滴/一滴一滴/坚实落在西湖/激荡成/"我们"的思想/蔓延/以苏堤白堤杨公堤的长度/默默陪伴城市向好成长”。说实话,“思想”这个词在一定的时代语境里是个冷硬的敏感词,和落入西湖的雨水,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诗人乘坐G7568次高铁的那一刻,脑中“下雨了“,如同一场温和的思想风暴——或许,我们有机会更接近于这首诗。
诗人很衷情于沉静,这在他好几首诗里,皆能看出端倪。也许独自一人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他的内心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从而开启他精神深呼吸模式。诗歌此刻会成为最好的慰藉,和心灵最佳的松驰,也是绝妙的“伴侣”。他此刻只想静静的,万物静默,包括他自己,放匀呼吸和心跳,卸下一身担负和装饰。《沉默的》这首诗,也只有理解了这一背景后,能让我们一窥诗人的“难言之隐”,也折射出一种复杂情结:
“高处的月亮是沉默的
飞行的飞机是沉默的
远处的建筑森林是沉默的
奔跑的高铁是沉默的
身边的绿色植物是沉默的
欢唱的鸟群是沉默的
露台的铁铸楼梯是沉默的
花园的流水和鱼是沉默的
客厅的电视是沉默的
书房的书本是沉默的
此刻。离地近百米
我也是沉默的
周遭是沉默的
内心的汹涌
是沉默的”
过于简单的解读诗人忙于日常公务,而企求宁静,就忽视了蔡建旺的诗人身份。沉默,是他心灵对万物的投射——正相反,所有那些事物,没有一样是“沉默的”,它们在鼓噪、跳跃、闪烁和膨胀,沉默在于诗人的内心,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一种“对峙”的态度。在另一首诗《四月,请让一条路开口说话》,则是蓄存于诗人心口的“吼声”,但仍是“让沉默覆盖沉默”。从这首诗,读者领略到诗人激越的一面,语言尖利的一面,但并不失态,而是一如既往的准确和扎实。
蔡建旺的诗,绝大多数写的是家乡的山水人情,但他的诗总能从凡俗的“乡愁”气息中走出来,而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可以判断,生活和工作中的诗人,可能也是个干劲和冲力极强的人,还可能表现出亲和和风趣。《城市阳台,瞬间成为悬崖》是一首很特别的诗,他站在“城市阳台”上,凝视瓯江之水,突然产生的幻觉:
“在此刻
风停止喧哗,潮水停止喧哗
我孤独地凝视着这辽阔湖面
对面的群山却呼啸而来
在此刻
城市的建筑在迅速撤退
城市阳台
瞬间
成为
悬
崖”
——节选自《城市阳台,瞬间成为悬崖》
应该说这不是简单的“幻觉”,城市和乡野的“对崎”。城市的疯狂生长,必然会遭至自然的一种“挤迫”,而这也只有诗人,尤其是立于城市阳台上,悬空俯视或对望,会有一种自然力“呼啸而来”。这是诗人近于梦幻的体验,也是一种“灵感”,但让人心惊。
我们通过读诗,一步步加深印象的,是诗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尤其是作为激情的诗人的可爱好玩的地方,诗中有常人的爱,恐慌和忧郁,也有常人对岁月时光的感喟——但他从中提炼了诗,用心写成了诗句。《献诗系列: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咏叹,以及生活和诗歌间特殊的关系,生活的庸常是损伤并冲淡诗意的,但内心的丰饶能拯救这一切,爱能让诗性生长:
“朴素的爱人,今夜,我在深圳一次次
想起家中花园,我们种下四季花苗
他们商量在阳光和雨水伺候中
如何各自交替成为四季的王”
——节选自《献诗系列:生活》
诗人甚至为“女神节”定制礼物而写了《如何在女神节定制礼物》,可见其性情开朗和活泼,亦反映到诗行中的夫妻生活乐趣。这样的题材入诗,当然是一种历险,弄不好会流于俗味陈述或段子式幽默,但蔡建旺牢牢锁住诗性的框构,让生活的微澜自行消解,不唯情感,更看重连贯的智性和跳跃的细节,既维系了总体的不露声色和沉着,又插入了突然的迅疾和意外、“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寂静和晕眩:
“怎么让
爱人满心欢喜定制的礼物
给门口两双女鞋
颓废的、风尘仆仆的鞋
上鞋油,搓个澡,亮精神
然后,热杯牛奶
安静做个听众
欢喜地聊上一晚,把黑夜拉长”
诗人是写实的,又是写虚的,这种虚实兼容的况景,正好布置爱情,或夫妻间相濡以沬的吟述。
蔡建旺的诗屡屡出奇,得益于他天然的个人化诗意空间的构筑功夫。《我的黯淡,比星光更灼人》,正如前述他对“沉默”的“偏爱”,他又把整个身体浸泡于黑暗。和“沉默”的定义一样,我们反复读这首诗,也希望从中探究“黯淡”的更深更远的内涵——也许这是读诗的意义,如询问和打量,和一首诗“面对面”,而诗人是侧身一旁的观望者——多么有意思的事,能参悟到这一点,是读者的快乐和兴奋,仿佛他能够在这首诗身上动手动脚似的。俄顷,诗中的“我”,会成为读者本人:
“院子是黑暗的
植物是黑暗的
静寂是黑暗的
声音是黑暗的
离地一百米。我站着
或者坐着
我的黯淡是光明的
我,黯淡有光
手中的火苗,在黑暗中
引导。远方的星光说
我的黯淡比星光更灼人”
如诗人写到的沉默,也是一种声音,这里的黑暗,也是一种光。这当然是诗性逻辑,却又有几份哲学或逻辑内涵。蔡建旺忠实于生活本真,但又更倾向于从更高更远处观望生活,企图从外在的寂静中听内在的涛声和鼓点,从迷茫昏暗中拨出光点和火星。这首诗中诗人“离地一百米”,很可能处于高层楼宇的阳台,在这样的高度看外界、看街面巷道、看人流,他描述的“黑暗”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比如,当“我”一层层从高处走下来,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亮光和嘈声,及至地面小区花园,可能正在举行灯火游园活动,但在高处怎么就看不到呢?因此,从蔡建旺诗中,我们经常能读到一种假象,或真相,两者也是兼容互换的。值得注意的是,蔡建旺从来不想通过一首诗,明确告诉你黑与白、美与丑、真与假,他更感兴趣于引发读者自觉叩问,启迪超越经验的审美想象,所以读蔡建旺的诗,尤其要关注其隐喻和转喻的部分,以及他的欲言又止,说了一半的话,他的突然沉默和转身消失。比如《每一步的坎坷,都心存敬畏》,诗人漫不经心的叙述,其实一步步巧设“心机”,如把读者带入“迷宫”,又能让人处处留连而不焦虑于返途。这首诗应是诗人真实的一次或多次经历,却揭示了生存和生活的核心,流留于光景的同时、也正是每一个征夫的归程。可以说本诗挖掘了语言幽暗、无声但纤敏的原始力,或“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发现:
“今夜,有小雨
加上封道。告别老兄
我独自前行。山城
愈来愈美好
我知道直径五百米
却找不到出路
迷宫中,我发现
每个城市的美好
就像今夜
每滴细雨,吻过
我的脸颊
我有多欢喜
回家的路上
一颗简单的心
把夜路走好
把自己安全送回家
泥泞的路上
我感觉到大地的
真实。一步一步
坚实地走过。哪怕
都是湿润的
泥土。这一路上
我只有一个信念
每一步的坎坷,都心存敬畏”
如一个人平平安安过一生,如果意识到了“敬畏”,危险自然就会少很多。
蔡建旺诗歌往往能够给予读者不一样的东西,或更新一点的内涵,积蓄在他内心的,是另一种酸甜苦辣,可能很现实,也很骨感,但他必要“诗化”它们,用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名义,面对复杂的生命体验、生活观察,努力探寻语言的奥秘,退居幽静、孤独和黯淡,还原一切事物的真相,给诗歌命名。
(2023.06.07 西安)
附:蔡建旺诗歌
在春天,我与阳光握手言和
鸟鸣声声中,独坐
我在屋顶花园
绿色植物簇拥。碰碰香
我低头。与之交谈,与之
握手。赠草温情,留有余香
这是春天,一年中最好的
时光。也是一年最粘人的
阳光。搁张躺椅,泡杯春茶
晒些衣服,打扫庭院
给植物们喂些食物
包括水,以及天空馈赠的阳光
这些琐屑的事情呀,也是
一年中幸福片断
阳光,一如既往
如山谷里的小溪流
缓缓流淌。从清晨至黄昏
这一束束,一层层的
阳光。落在我
翻开的一本历史
书。写满喜剧
在春天,我与阳光握手言和
爱,跌出口就深埋泥土
你生气时候。我就
辞不达意。紧张地来回
走动。从楼下到楼上
木制楼梯也会轻声颤抖
合上的书本,不知何故
也会重重翻开。今夜的
风,找不到方向
书的故事和心事打开
偶然。我也是豹子
满口獠牙,也要咬人
那些慌张灼烧的词汇
毫无纪律冲出嘴巴的囚笼
但你知道呀。风打开的书上
刻下这么一句普通的警句
“爱,跌出口就深理泥土”
每个人终点都是一样
每个人终点都是一样
是的。我慌张说出这句话
不可理喻。四月,本是清明时节
雨纷纷。今年雨水稀释。夕阳
堕落。还有那廖廖的晚霞
赶在月亮之前,扬起头颅
挥毫泼墨,在暮色中
写下每个人的墓志铭
我们,也在黎明来临前
在墓碑上,安了一块芯片
是风,每天在存储寂静
是时间,每天在储存过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是的。我必须诚实说出这些话
只为良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墓地
每个人河流的尽头都是终点

陈啊妮,中国化工作协会员。作品在《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诗林》《延河》等百余家报刊发表并入选多部选本。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第二届《油脉文学》理论评论提名奖。著《与亲书》(合集)。居西安。
附:近期重点关注专题栏目——
“未来诗学”往期文章
2023年5月,活跃在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困境和危机”的专题研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诗学理论,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一行、王东东、张伟栋等人的建议,南方诗歌开设“未来诗学”专栏,用以刊发关于这一主题的有关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南方诗歌秉持“开放、包容、自由”的诗歌精神,欢迎争鸣,并希望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共鸣!
六人谈|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候乃琦|当代诗歌困境现象之观察
梁余晶|困境,但非绝境
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目录
姚辉:落日在黄昏被悬空了两次
“细读”:侯乃琦|可仔的残酷童话
“未来诗学”: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蒋芸徽:山与诗的盘旋(组诗)
“他山诗石”:陈子弘 译|维贾伊·瑟哈德里诗选
宇恒:咖啡馆的夜
“崖丽娟诗访谈”:李海鹏|齐达内说过,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马赛回旋
钟鸣:当我们遭遇熟词
“未来诗学”: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孙文波:唯有时间如刻刀
王春芳:现实总在秘密流淌(系列组诗5)
“未来诗学”: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淳本:我有兰草兮九畹
梁小静:当我们面对自然
郑越槟:晦暗者的摩灭之夜
张铎瀚:举着火把切近语言的某条大路
“细读”:侯乃琦|诗的侠骨与柔肠
“未来诗学”: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谢健健:在合唱队伍之间
“90℃诗点”:张新泉&张媛媛|从词典中救出诗
“未来诗学”: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未来诗学”: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未来诗学”: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李雅倩:向命运偷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