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记忆.打场
文/马杰年
打场是以前麦收时节的重要一环,打场也叫轧场,也就是用石磙把麦穗中的麦粒辗扎下来的过程。儿时打场的场景,热闹非凡,至今使我记忆犹新。过去没有机械,收麦全靠人工收割,为了方便运输,把割好的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俗称“麦个子”。
打场的第一道工序是铡麦子,也就是把运到场上的“麦个子”,用铡刀铡下上半截,铡下的麦子用木杈均匀的摊撒在场上凉晒,凉晒过程中要翻动二至三遍。

凉晒好后,就可以轧场了。轧场一般选在午后,因为这个时候太阳最“毒”。趁着麦杆、麦穗晒得脆干,套上性口拉着石磙,给牲口戴上“捂眼”和粪兜,由“领磙人”牵着缰绳,拿着长鞭尽情地有节奏地吆喝着,一圈一圈地均匀地辗轧。石磙与磙框磨擦发出吱呦吱呦的声响,与领磙人悠扬的吆喝声,伴随着附近大树上的知了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打场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技术活。要从场中间到周边,一磙一磙的赶着轧,做到不留死角,不能重轧,也不能拥起打堆。辗轧一遍后,开始翻场了,翻场就是把轧过的麦子,用木杈沿着一边朝同一个方向翻过去,一定要翻透,翻到底,厚薄均匀。全部翻好后,再用扫帚沿着场周围圆边。继续辗轧,此时要更换领磙人,歇人不歇马。一般要翻两遍场,才能把麦穗上的麦粒辗轧干净。
下一个环节是起场,起场就是用木杈和料耙将辗轧过的麦子中的麦秸清理出来,把带有碎麦秸和麦糠的麦粒,用推板堆在一起,就等着扬场了。
扬场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来操作。我们老家扬场一般用簸箕扬,扬场把式还要有两个得力助手,上锨人和打料人,上锨人与扬场把式要配合默契,上锨要又快又匀,木锨头不磕碰簸箕。打料人要眼疾手快,趁扬场把式扬场的间隙,迅速把落在麦堆上的干瘪麦余及杂物用扫帚及时清理到麦堆下方。俗话说:“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场的一大片”。扬场一定要把握好风向风速,还要掌握簸箕的角度,抛出去的麦子是一条弧线,落下去呈月牙状。凭借着风力和惯性将麦粒与尘土、麦糠及其他杂物自然分离。最后将扬干净的小麦晒干后入仓。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打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场院上,干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活。
从铡麦、摊场、轧场、翻场、起场、扬场,一直到垛麦秸垛,人们个个喜笑颜开,一派热闹喜庆的丰收景象。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它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