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琴声
文|丹青

《清风雅韵苑》决定搞一次琴、棋、书、画的征文,我觉得非常独具风格和特色。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学史,琴棋书画始终贯穿着其中,如同浩浩长江九曲黄河中的一股涓流。我赞成这种弘扬中华民族的举动!
初春的一天早晨,我在家住的小区河畔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河水的文静流淌,享受着不可多得的鸟语花香,心情悠然自在,仿佛年轻了许多。蓦然,在丁香的芬芳丛中隐隐传来一阵清幽的琴弦声。我知道,这是古筝的美妙音乐。顺着声音的方向,透过一簇簇花草树木,我看到了一座亭子中,一位红衣女子正在痴醉的操抚着琴弦。一种和谐的美刹那之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盖住了鸟儿的歌唱,让晨练的人们停止了脚步,屏住了呼吸,整个空气似乎都沉浸在了靡靡的梦幻中。好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我对琴的了解甚为初浅,只是略知一二。古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见证。琴是一种拨弦乐器。琴,弦乐也。相传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文王增两弦,曰少宫、少商。现代的一些带弦的乐器象钢琴、古琴、古筝、吉它、甚至二胡都可以泛称为琴。相传,俞伯牙精通琴艺,抚琴如高山流水。一天皓月当空,船泊汉阳江口山下,琴兴大发。他操琴弹奏,突然琴弦断了,原来是钟子期砍柴归来,迷醉琴声,巧遇知音。二人结拜兄弟,举杯而歌,相邀翌年中秋听琴。谁知钟子期却染疾归西。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葬在江边,以听伯牙琴声。伯牙悲痛欲绝,遂悲弹一曲《高山流水》后,断弦摔琴,为失去知音而终身不奏,传为千古佳话。
古琴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禁人邪恶,归人正道。琴和笛、箫等其他乐器一样,音传八方,润人心田。古代它是为高贵宾朋演奏用的高级乐器。因此,宾客在聆听琴曲时,必须正襟危坐,现代西方人欣赏古典音乐时亦不能随意离开其座。这也是一种文化素质、修养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琴第一弦为宫,次商角羽徵,次少宫,次少商。琴有弦有徽,有首有尾,有脣有足,有腹有背,有腰有肩有越。脣名龙唇,足名凤足,背名仙人,腰名美女。越长者龙池,短者凤沼。临岳琴首,絚弦者也。岳山琴尾高起,絚弦者也。城路,岳山下路也。鴈足支肩下,系弦者也。轸支足下”(《三里图》)。对于琴的精彩描写赞叹,多见于各种书刊。“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笔者不在赘述也。

春天的晨曦渐渐地照亮了城市刚醒的上空,淡淡的云彩在缓缓地飘动。河水似乎放缓了流动,雀儿似乎停止了争鸣。游动的人们放轻了行走的脚步,生怕错过或扰动难得一遇的聆听。那位沉浸于琴曲里的姑娘啊,似乎没有觉察到周围的氛围,仍然在忘我地抚弄着琴儿,倾心在迷人的旋律中,让优美憾人的乐曲充斥着这海边的小城,迎合着一轮旭日的东升!
作者简介:
丹青,原名陈德波。辽宁盖州籍,现居辽宁盘锦。辽宁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83届毕业,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军事指挥专业毕业。曾长期任某部新闻干事。先后在《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盘锦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其报告文学被《东北军旅风采录》系列丛书收录。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杂谈、纪实文学和摄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