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才周伯良
谈:三伏天应该防寒而不是防暑
冬病夏治是什么回事,是一年积累的寒湿毒,寒湿是百病的根源,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40天三伏天,在这期间排寒排湿效果最佳,切莫错过。
三“伏,意思就是趴着、别动千万不能顾涌,一顾涌就冒汗!”“进入小暑,上蒸下煮”。进入伏天才算是真正的进入夏天,在三伏天里,温度会持续上升,每天热量产生的多,万物吸收的少,这样热量就会形成累积,所以一天会比一天热。
所以湿气也会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期,在这样及炎热和湿气为一体的环境里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会“破门而入”!
今天就来说一说,在这一动就汗如雨下的伏天里怎样“逃生”。
何为三伏?
三伏天是在小暑节气和处暑节气之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是指伏邪,指的是“六淫邪气: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充足的时候。此时,“三伏天”炎热的气候,正好可以用艾灸或者药物等方法来达到温通阳气,祛寒除湿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某些潜在疾病和冬季易发疾病的发生,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女性宫寒、阳虚怕冷等。
三伏一定要防寒?
三伏这么热,居然要防寒?因为伏天开始,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都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经络处于加速循环状态、皮肤腠理开泄。
夏天过高的气温下,我们往往长时间吹着空调、啃着冰冻西瓜和喝着超冰冷饮,寒邪便更容易趁机入侵。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更重要。
调理慢性疾病的最佳季节
慢性病的病人,病久了容易“损伤阳气”,冬季之时,本来人体阳气就不旺盛,加上慢性病的损伤后,阳气就更加不足了。因此“寒上加寒”,许多慢性病就会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即使遇到冬季阳气不足时也不容易犯病。
防寒妙招:
避免空调、冷风对着吹
无论是空调、吹电扇还是在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
夜晚睡觉时、做车时,窗户别开小细缝,以防虚邪贼风造成面瘫或者肌肉受寒疼痛。
保护好大椎穴和背心处:
大椎穴是人体的十字路口,上连头部为头面部输送血氧,下连四肢百骸为传达脑部指令,不管是受风受寒、经络淤堵都会给身体带来伤害。而背心处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所以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机体抵御外邪。
饮食忌寒凉:
少吃冷饮、冰冻食物,会造成阳气的损伤。三伏喝冷饮最容易得胃溃疡,胃糜烂。
尤其是儿童至阴至阳的存在,成长过程中阳气正在慢慢地成长。此时儿童的脏腑功能没有健全,过食寒凉性食物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腹痛、腹泻等呼吸系统和肠胃系统方面的疾病。
忌:头发未干直接入睡
三伏天温度高,很多人洗完澡后头发还没干就直接睡觉了,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湿发入睡不仅会造成人体湿气加重,还会引发头痛,导致寒湿邪气侵入人体。
宜:适量运动
三伏天很多人都不想动,不想出汗,其实夏天出些汗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适当运动,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体内湿寒邪气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