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家 宝
(诗五首)
文/严肃人

耕
犁来撒籽粒
锄去秧苗齐
汗水和黄土
金秋笑谷米

读
笔砚家家有
幼读只圣贤
立身多少事
默化诗书间

孝
叶茂一棵树
枝繁有本根
双亲恩似海
孝敬感情真

和
兄弟同根生
相扶携手行
成家立业后
娣妹妯娌情

俭
帛米和汗水
家当血凝成
时日如何度
吃穿节俭省

附记:
家 族 文 化 探 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门风不同,文化有别。在以往的乡村,一些能过马车的大门上方常常可以看到或空心或浮雕的“耕读传家”字样,就是现在的砖砌门楼上也常嵌有“家和万事兴”的瓷制匾额,如果还可以看到民国时期遗存的四和院,堂屋正中时常可见“孝悌和家”“勤俭持家”等竖排墨迹,这些警句箴言蕴藏着丰富厚重的家文化,成为家与家之间不同精神追求的重要标志。在极具特色的家文化熏陶下,无论大人长者,还是后生晚辈,一个个性格迥然,气质各异,这样,千家万户的子子孙孙便以独特的立身处世方式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世界。
在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耕读传家”“孝悌和家”和“勤俭持家”,是在民间孕育,在生产生活中践行,在社会交往中反映,倍受黎民百姓尊崇的家庭文化的精华。
作为构成社会细胞的每一个家庭,每位成员的生存与成长是最基本的需求,“耕读传家”便是这种需求的最集中的反映。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黄土地,“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不要以为,这土地就是刮金板,其实,一棵庄稼,在种与收之间,在幼苗与成熟之间,在开花与结果之间,饱含了多少劳动者的血汗,就是说,再神奇的土地也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正所谓“人勤地不懒”啊!能“耕”,才有衣食,能“耕”,才可存活,会稼穑,能生产,是家庭及其成员的期盼;当然,这里的“读”,包含着却不只是说读书,在生活和成长的漫漫征途上,从书本里、社会上以及贤达人生中学习与借鉴,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也是家庭和每位家长的梦想与渴望,这样,进“私塾”,入学堂,进京赶考,成了人生之路的重要发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其成员男女有别,辈分不同,年龄不等,彼此间的关系完全依靠亲情和关爱来维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不要说父母与儿女间存在代际差异,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间,情同手足的兄弟姊妹间,语言或是行为中的碰撞与对峙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毫无血缘关系最难处理的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一旦因为生活习惯、品质修养、认知主张不一致,或因为一句闲言碎语伤害了彼此的人格尊严,就会发酵扩散,一旦发生了冲突,就会迅速波及到母子间、兄弟姊妹间,引发多重矛盾,家这个命运共同体就会受到或强或弱的冲击,甚至出现分崩离析难以收拾的局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这也正是“孝悌和家”理念提倡和推行的背景。孝顺父母长辈,尊敬师长,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出嫁而为人妻母的女人,也应当随夫明礼,并且教育各自的儿女共同遵守。这样,“家”这个小社会才能“和”,才能共生共存,才能戮力同心走向兴盛。
人类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财富的消费者。每一个家庭也总是在财富的增加和减少中,在进项与用项的变化中度过长辈和晚辈年岁中的每一天。衣食住行必需的生活资料,那一样都是用血汗换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其中的道理,不仅儿童不懂,就是成人也常常忽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家之主在操持诸多家务控制吃喝用度的时候,就要精打细算,就要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晚辈节俭,对劳动成果倍加珍惜,在细水长流中,确保全家的生活安全。
勤劳,善良,俭朴,是家庭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走向复兴和全面繁荣的原动力。
原创于2023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