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六十六)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山色凝翠暮野苍,
拨云开雾高鹰翔,
杯思情绵犹难尽,
清风送月东湖光。

人文建设是世界五千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道德建设是东方人文建设的核心。道德源于人的内心,是人们的自觉意识、自然意识、自性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无为体现,它以人类的觉悟作为基础。法治源于国家的强制,是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的有为表现,它是社会对国家规则的被动遵守,它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有国家作用力就有社会反作用力。法治的强制力对面,就是管理对象的抵抗力,这对压迫力与反压迫力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除非没有压迫,反观有为之不足,这也衬托出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原理所在。
从哲学层面来看,老子的政治观和生活观,更接近自然规律,更贴近宇宙本理,更符合社会规律所能满足的百姓预期,这就是简政放权、社会组织自治的理论源泉。以人为本的社会,重义轻利,重文轻商,圣贤要求首先提高道德修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习做事,做人有道,做事有功,方为一个人成功之标志。
当今之世,人类成功的标志简化为只讲结果,不看过程,只观做事成功,不问人之道德,是故金钱、权利、名声这些身外东西成了人们争夺的目标,也成为衡量人们是否成功的标志。价值观的短视让人就迷失本性,丧失人的精神追求,富人穷的只剩下财物,官僚穷的只剩下架子,艺人穷的只剩下肮脏的嘴脸。然而在权力、金钱、名声之外,还有更高的价值存在,这就是富中求贵,官中求德,艺中求道!人类思想的登高望远,人类道德的厚重朴实,人类社会的和谐幸福,正是由于这些更高价值的存在,才使世界文明在蜿蜒曲折中没有偏离人文大道。
东方哲学思想的最高峰应是从易学文化中走出来的老子哲学,而东方宗教思想的最高峰则是从印度传来的佛家思想,东方社会人伦思想的最高峰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相比而言,西方从闪米特宗教,到亚伯拉罕诸教,到犹太教,到基督教,到伊斯兰教,以至于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等等,西方宗教文化一直处于一种“一神论”的继承性的无限分裂状态中,但其宗教的最初源头都来自于约六千年前的闪米特诸教。相对于东方儒家提出的诸子百家的大同性思想,西方社会的个体思想则显得简单独立且相互矛盾。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几乎没有走出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形而上与形而下、模糊与辩证的对立哲学的范畴,几乎从未走由“术”向“道”的升化。
西方哲学的发展分为五个个时期:一是古希腊时期,二是欧洲中世纪神权政治时期,三是十五到十七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四是十八世纪前后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时期,五就是当代科学哲学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各个阶段的政治社会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导致西方在不同阶段的哲学思想认识上的冲突和对立,随着近当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西方哲学的意义又集中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等等问题上。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哲学走向“百家争鸣”,量子科学的建立又让当今的哲学科学的宇宙观渐渐趋同,西方哲学出现了向东方哲学靠拢的趋势。
自“文艺复兴”以后,人权从神权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后,物权又人权中独立出来,从神权,到人权,到今天的”物权”至上。人类的生命价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灵魂到肉体,从肉欲到物欲,灵魂性思想被抹杀,个人自由意志被物权压抑,以物为主的价值理念却在资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神权,人权,物权,三者的相互关系导致了不同时期的价值主导权之争。而中国五千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主刑辅的哲学政治共享一致的方向,所以东方文化的静态与西方文化的动态,在今天又如此巧妙地形成了世界道术文化的无缝衔接。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