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新时代的老铁路人,经历过点煤油灯照明的蒸汽机车年代,是我们一代代老铁路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年代,跨越到今天高铁动车的飞奔。
见证了机务人“伸手接路圈,看路条执行《行调命令》”,被今天的“无线对讲,车机联控”取代,见证了昔日的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今天的高铁动车组年代。
见证了车务人从昔日的“人工扳道、卡锁定位、臂板信号”,被今天的“智能转辙、信号联锁、自动闭塞”取代。
见证了客运人“没有餐车带米蒸饭,烧锅炉采暖供水,风扇降温,钥匙开关车门”年代,被今天的“餐车供饭,电子送餐,空调降温,动车组自动开关车门”取代。
见证了工务人“穿草鞋,背蓑衣,系坎肩,点煤油灯巡道”年代,被今天的“按期发放劳保手套、劳保服、劳保鞋,海洋王(自动充电)灯具照明”取代。
见证了养路人“面朝道床背朝天,一把道镐捣半天”的肩挑背磨年代,被今天的“夜间红外线检测精确定位,大机起、拨、改、捣,一体化作业”取代。
见证了电务人从“维护机械带柄标志,背板信号选别器,8505色灯联锁,6502电气集中联锁、微机联锁”,被今天的“自动闭塞,列车自动控制,区段信号联控”取代。
见证了车辆人从大棚车到绿皮车,绿皮车到红皮、蓝皮空调车,到今天的智能动车组年代。
见证了一代代老铁路人,献了祖辈献父辈,献了父辈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为铁路跨越式发展作出的无私的奉献。
见证了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速铁路达到4.2万公里。
见证了机车牵引速度由建国初的每小时40公里,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发展到今天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
见证了昔日“日行千里路”,而今“数千公里半日还”,相邻省会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了中国铁路的伟大跨越。
我们是新时代的老铁路人,与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剥离了铁路,但始终没能割断我们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深厚感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入“五老”队伍,为铁路现代化,关心关爱下一代,甘愿奉献我们的余生。
我们是新时代的老铁路人,也是新时代的“五老”,在我们有生之年,同共青团一道,把一批批高职大专、本科生引进门,帮他们上好入路第一课,为他们扣紧步入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他是76岁的老铁路人,黔江线路车间关工小组对口“五老”杨世成,他把从小受到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营长大伯的影响,从养路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火线入党,再从养路工到领工区党支部书记岗位的人生故事,讲述给青工听,旨在向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工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他是69岁的老铁路人,中共党员,秀山线路车间关工小组对口“五老”王国政,他把自己从大山里走出的足迹,从一名小学生,持之以恒,在岗自学完高小、初中、高中课程,考入西南交大学习,获得“铁道工程”大专文凭,从一名大山里的养路工到线路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人生故事,讲给青工听,旨在告诉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养路人,要实现人生理想,无论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奋斗不止,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他是68岁的老铁路人,中共党员,涪陵线路维修车间关工小组对口“五老”付再华,清明前夕,他把参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得到的启迪,写下《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感言,旨在传承“红色基因”,把邱少云烈士“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引申到铁路运输安全、工务劳动、作业纪律中,教育青工对待铁路运输安全、劳动、作业纪律,做到“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让青工明白: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我们是新时代的老铁路人,也是新时代的“五老”,有义务、有责任把老铁路人的光荣传统,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把他们引进门、带上路,告诉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把他们培育成“岗位能吃苦、业务技能精、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新时代铁路人,共同浇开“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