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的接受
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于诗词接受史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我对此兴趣不很大,也很懒,书柜内里仅有的《元稹传播接受史》、《清代辛弃疾接受史》、《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三本书几乎没有碰过。
这个领域,涉及面比较宽广,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学术思潮、群体意识、生活风气、交往行踪、各方评价等,都有密切联系。了解这些,或许能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某位诗人及其作品。否则,偏执于个人好恶而轻率下判断,那是极其愚蠢和不负责任的。看待诗人及其作品如此,治学更应该如此。
诗人的作品,有些是用于交流的,可以共享;有些是给特定人看的,可以分享;还有一些则是给自己看得,只能独享。所以很多古人,如果有幸能生前汇编自己的作品集,就会严加遴选,甚至会处理掉很多不适合公开的。如果诗人的作品集,是由后人汇编的,一般都以存世为主要目的,非但不删减,反而会辑佚以留全璧。
有的诗,浅白如话,那是给大众看的。有的诗,博奥艰涩,那是给“士”看的。所以就有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争议。有的诗,承载深刻而严肃的主题,那是给汲汲以求者看的。有些诗,冲淡平和,那是给施施而闲者看的。所以就有了“沉痛”和“闲逸”的气质之别。有的诗硬语盘空,有的诗圆转弹丸,有的诗枯涩如木,有的诗轻快明亮,有的诗游于艺,有的诗志于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按照诗学的“知音论”------ 诗与可人读。这里的“可人”,就是知音。真正有境界的诗人,追求的不是庸俗的鼓掌,而是知音的会心一笑、莫逆于心。
我们现在读古人的诗作,就是与古人对话,能否成为他们的知音,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些因素,不说也罢。
诗人也是人,并非神人。其作品,随其年龄慢慢增加、阅历逐步丰富、学养不断积累以及性格、好恶、思想、经历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如老杜诗在夔州前后的变化,韩偓诗后期的质变等等,都是很正常的。我们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天分不同、取径不同、才力不同、襟怀不同、境界不同、审美不同、守成或创新不同,所有诗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但不执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