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刘家隔境内的
两处古迹遗址
文║马明想
明朝时汉川有“八大胜景”,这“八景”是山川名胜和人文景观的最佳之处,其中有两处就在刘家隔镇境内。其名为涢水秋波与松湖晚唱。
涢水秋波
涢水,古名清发水,发源于随州西南大洪山主峰东北麓,流经广水、安陆、云梦、汉川,所流之处处古代涢国,故称“涢水”。又因安陆古称德安府,故涢水亦称府水或府河。涢水流入汉江的出口处在今汉川小河,小河古称涢口或小河口。涢水自云梦道人桥至汉川刘家隔一段,在古代,河床宽敞,水光潋滟,此支流是汉川主要交通运输的河流之一。因此常是舟辑连津,白帆如樯,碧波粼粼,景色宜人。特别是仲秋时节,水面微波百顷,潺潺动听,秋风送爽,使人心旷神怡。明代邑人秦郭厚在《涢水远眺》中赞称涢水景色:“遥山青壁隐,近水赤霞开,岸隔重阳断,林喧古渡回,归云催鸟入,新月挂桅帆。从此趋汉江,烟波共溯回”。把个涢水景色描绘得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清代诗人沈竹坪曾游弋了涢水秋色,写下了《竹枝词》:
布帆无恙下湖湘,
一路秋风送晚凉。
试启蓬窗望陨水,
波纹清其楚天长。
涢水河,解放后已经淤塞,新开挖的汉北河更是笔直宽畅,取代了昔日涢水的交通、灌溉,水利等功能。
淞湖晚唱
淞湖,古代有大、小淞湖之别,大淞湖在汉川县北18里,接连刁汊、慈惠等湖,小淞湖在汉川县北刘家隔境内,现被张家河一分为二。张家垸村所处地叫东小淞湖,北支村所处地叫西小淞湖,西小淞湖北边的渔场叫小淞湖渔场。
淞湖古代盛产鲜鱼、菱米、莲藕、芦苇等,是汉川人民“半年鱼藕半年粮”的栖身之所依。沿岸渔民每逢夏秋之交,便有很多人在此“讨业司”(从事渔业),捕鱼采莲。人们的日常生活依附鱼菱糊口。有的人家讨业司回归很晚,甚至天黑方归,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渔民船夫便很知足,能够忘却疲劳,并在归家途中高声放歌,这时天上皓月当空,水上波光粼粼,湖水荡漾,星光隐雾,船上渔歌娓娓动听。“湖头风细雁双飞,湖上女儿红苎衣。采得青菱秋正晚,白荷香里棹船归。大姑船尾惯撑篙,小姑船头惯把桡。穿过红桥衣带缓,面风背立整裙腰。”这些诗句记述了古代渔家女儿在湖中采菱的生动景象。
清代著名诗人沈竹坪也在《竹枝词》中写道:
万顷松湖一片明,
芦花多处晚风清。
扁舟过去微波起,
听取渔歌继续声。
淞湖于清末已经淤塞成平川,新开挖的泵站河于此经过,西面即是风景如画,水波无际的刁汊湖。当年渔家欢乐的捕获景象,已被今天“风吹荷花有声画,雨打渔船无字诗。”的动人景象所替代。
注:此文内容经走访本地老人,查证相关史实,部分章节源自《汉川历史文化风情》一书,内容稍有增删。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马明想,男,汉川市行政干部退休,擅长历史文化探索与研究,热衷于本土民间文化与老龄工作;现为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分院副院长、刘家隔镇文化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