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找出来,看到了晓雷兄写的这篇评论文章,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刊发一下,是为感谢,也为鞭策,诗路再出发! 晓叶 2023.6.11晚于京
透着月色般情感的哲学风景
薛晓雷
晓叶是近年来在承德市乃至河北省都较为活跃的青年诗人之一。我国的"皇家"刊物《诗刊》也发表了他的作品,来势颇猛。
好的诗歌作品无一不是透着诗人纯净的感情,这感情是诗人对美好事物艺术化的显现,是对丑恶事物的鞭鞑;这感情有时如狂风暴雨,有时如缕缕清风,有时如燃烧的火焰、有时如战斗的号角······
为什么把晓叶的诗称之为"透着月色般情感的哲学风景"呢?首先他的诗歌作品几乎都带有明亮的哲学光泽,这光泽就是晓叶诗歌作品的核心,也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审美意识。他以这个核心为拓展思想的"广场",他以这个核心为创作的基础,然后去观察、去理解、去思考社会、人生乃至世界上一些纷乱复杂的状态,再从诸多的状态中分离、选择一些能展示出他人生价值的心境和悲凉中思考的结果。这些结果正是他诗歌作品中折射出的哲学光泽,所谓哲学光泽就是作者以文学的样式表露出的带有哲学意味而又生动形象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不是硬性的拨高、牵强的说教、把哲学的思想硬粘在文学的头上。
晓叶诗歌作品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在生活的细节中观察、体会和感悟出来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的表现手段更容易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如晓叶在《诗刊》1994年10月号上所发表的《沏茶的人》就是用最浅显、最生活化的事物和语言作为感情、思想的载体去亮化艺术的魅力。他这首诗歌作品通篇看起来象没有一个句子单拿出来能闪闪发光,但整体的品味就不难体会出这首诗中味道的纯厚和哲理的沉重:"杯子置于案上/放进一些茶/记忆由浅而深/过去的时光/就一同浸在杯中/老去的是时光/并非生命/沏茶的人/心怀一种感情/心扉洞开/那水就是风景/而生活中/沏茶的人/未必是看风景的人。"看吧!作者是怎样用迷狂式的艺术风彩与理性相结合的手法给读者创造想象的旷野,"她"多么宁静而深遂,"她"象一片带有晨露的草原,"她"又象一片幽深的森林,这片草原是空灵、洁净的草原;这片森林是有许多历史的森林,这历史好久远。读者不难感觉到"草原"中空气的清新、"森林"中幽深的古香和人类前进中沉重的脚步声。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这首诗的外延张力与广阔的哲学风韵神秘。
这首诗从手法和技巧方面运用的也较自然,作者把"记忆"融在杯子和茶中,并把茶在杯中的客观反映状态和反映过程借代到"记忆"上去、"记忆由浅而深"。实现了作者用借代这种艺术表现手段回顾历史反映生活哲学的目的,给人们巧妙的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逼着读者去体味、咀嚼生活,去研究人类以前发生的事情和未来的路途······

同载于《诗刊》1994年10月号上的《花与果实》哲学的意味就更显得足一些,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别于前一首,作者首先提出了问题:"花与果实之间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客观世界里花和果实之间什么也不存在,而作者偏偏提出了这个问题,提出问题后作者又亲切的回过头来告诉读者花和果实之间:"那是时光/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历程与见证/一如北方的朔风和南方的梅雨"看完这几句诗我觉得特别的惊奇,作者是怎么从花与果实之间联想到北方的朔风和南方的梅雨的呢,这本来是四个距离较大的不着边际的形象,而作者"硬"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不但没产生生硬的感觉,到是十分融合,融合后的一组形象产生了人类生命过种中的一种玄妙,这几句诗象中了伯拉图的一句话:"清醒的诗在迷狂的诗面前总是黯然失色。"作者接着:"因了前缘与默契/在某一座城市的边缘邂逅/形景不离/而我一个农民的儿子/想到花和果实的一些细节/以及花和果实以外的一些事/有人说花太浪漫/果又过于实在/而我说春天浪漫而不虑浮/秋天实在而不沉醉/至于花和果实之间/那是现在的日子"。这些都是作者在艰苦的人生旅途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晓叶是农民的儿子,在《花与果实》的后半部分开始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置身于诗中,他要用农民儿子的哲学心态和眼光去透视事物和生命的本质。如他在《诗神》1992年2月号上所发的作品《这条河我们无从把握》所云:"这条河真实又虑无/因为这条河/我们才成了泅渡者/我们才有了家有了船/从孩子到老人/因为这条河/我们才爱上鲜花和草地/明白时光/我一再告诉自己/这条河真实不可磨灭/这条河虑无我们无从把握/当一个人躺进这条河/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根羽毛/一块石头/不是向上浮/就是向下沉"。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较早,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的创作轨迹始终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象他认为的"花与果实之间的日子"才是"现在的日子"一样,现在的日子对于人类才更重要。过去的时光要辩证的去认识,未来的结果要靠现在去创造,这就是农民儿子洁白的追求与理想,也是农民儿子在历史的荒原中踽踽前行中给自己选择的归巢。虽然他在作品中也表露了对现实状态的一些无奈,而更多的充分展示作者创作风彩的还在于他生命意识中存在着的现实主义哲学光芒的袒露。
晓叶近年来写了不少也发表了不少较好的作品,总体分析,他的创作个性比较鲜明,哲学意味亦较浓厚,情感和艺术方面追求清纯,语言力求淡中求境的韵致,意象组合也非常灵巧、准确、大胆。从这几点分析晓叶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已悟出诗之本质的所在。相信他以后的创作必然会把诗的目光敏锐的射向时代和复杂的社会中去搜寻时代的强音和人类生命本质的一面。
1995年2月于承德市群艺馆
晓叶:原名马凤仙,男,满族,1968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市,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毕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其作品曾在《诗刊》《诗神》《诗潮》《星星》《诗歌报》等发表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