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之火焰山
高子良
六月时光,吐鲁番的葡萄还生涩着呢,但吐鲁番的火焰山火了,进入了夏日烧烤模式,炙热的浪薰烤着生物的皮囊。
远看别无二致的山正笼罩着烟火气。近看山脉多了些红色的肌理,而山体棱角分明,山脊明朗清晰,竖条纹是大块的山的折皱,其实我觉得就是座寸草不生的荒山。
其实这一切,就是地壳运动的杰作。是天山山脉绝无仅有的自然现象。因应了它的物理特质和地理属性而赋予火焰山炙热的本性。
自从有了吴承恩〈西游记〉的问世,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脍炙人口。不知啥时被美化成仙山,而披上宗教的外衣,成了打妖降魔的伏虎地。
在那个概念和资源稀缺年代,〈西游记〉的故事启迪了人的超前思维,而火焰山又提供了现实的契机。于是有了实物场景辅佐故事的运行,把虚幻的东西变成了现实,而派生出希望的馅饼。
在造神时代,火焰山成就了追捧的偶像。于是面山圈地造围场,门楣挂上4A景区,从此有了经营的底气。
唐僧师徒取经的塑像凝立在滚烫的沙地上,还有悟空登高望远的空灵,唐僧的慈眉善目,沙僧的挑担耐劳,还有八戒的憨憨腔,真的是惟妙惟肖,惊为电视剧中真人。
还在圈中心处打了个偌大的洞穴,内中别有洞天,于洞中央立一平台,台上驻一根独一无二的巨型水银计,从摄氏度30℃到80℃,当时我们拍照留念显示55℃刻度,当时是北京时间9时。据说七八月里午后温度达近80℃,想想都令人咋舌的。
在曾有洞穴文明的新疆,地下拓展古已有之。现今竖式洞穴已成规模,都是为唐僧师徒树碑立传,讲述〈西游记〉的故事。除此之外,就是千篇一律的商业模式。但已博取不得人们的购物欲望。何况在这种地下文明既不通风又无空调的环境,人们都视若畏途,躲进小车成一统,企盼马上去葡萄沟寻找清凉世界。
在地表温度60℃以上的沙地,午后阳光焦灼人的皮肤。难以想象还有几匹小马驹套在车轱辘的表演车上,闭眼默然站立在热浪中,唯一是顶遮阳伞能使它苟延残喘,而它的主人那凉快那呆着去吧!
这种小马应是在草原上懒散的吃草,或欢快地追逐嬉戏,而不应供人奴役。都是万物生灵,应有它们生存的一席之地。有着主宰万物的人类为了自我生存,无限攫取资源和涂炭其它生灵,也是一种悲哀!。
高子良于博斯腾湖
2023/6/10
作者简介:高子良,微信名,木鱼老爸。江苏无锡人,六八届知青,回城后定居江苏常熟市。曾从事化工操作,营业员,营销员。热爱文学,擅长散文诗。赋闲后,撰写一些喜闻乐见的短文,短诗。娱乐人生,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