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特殊的年代和一些不平凡的事。但是,不管年代如何变化,那些年和那些事总是难以消磨,终生难忘。
我一生难忘的是在夏津三中上学的那几年,正好赶上了动荡的年代。三年中最难忘的就是去北京,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年我才15岁。近60年了,记忆还很深刻,那情,那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

1966年的8月以后,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有计划分批分期去北京。我是最后一批。时间到了10月下旬,学校通知我去北京。当时,我才15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平生有了几个第一次。第一次出这么远门,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第一次见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我们一行有20来人,由学生干部李兆席带队。我们先是从夏津坐上了通往平原的客车。到晚上掌灯时分,我们上了一列闷罐火车。车上没有窗户,里边也没坐位。大家就把背包放下来,坐到上边。很快,就在德州火车站下车。接着就上了一列开往天津的火车。直到天大亮后,火车才缓缓开动。
我们一路向北,一路奔波。距北京虽不足千里,但却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到达。从德州到天津,整整坐了一天的火车。在当时,交通还不够发达,加上出差的人多,造成了人员拥堵。记得在德州上火车时,人挨人,人挤人,挤得人有时脚不着地。进到站台,上车的人你跑他抢,挤了半天也不能上去。我们只好把窗户打开,先把背包塞进去,然后一个接一个再从窗户中往里爬。当时,我们看到有两位上了年纪的人,因挤不上车,就只好坐在火车门外的铁台阶上。
当晚,我们到达天津市后,暂且被安置到狮子胡同小学休息。为了赶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第三天一早,就坐上开往郊区的公交车。从杨柳青下车后开始步行。大约走了多半天功夫,我们又搭承了一辆去北京的空货车,睌饭时,到达通县。我们一行没来得及休息,就急匆匆步行向北京城里赶去。通过天安门广场,又走了4.5里路。来到先农坛体育场接待站。偌大的体育场,变成了一个简易宿营地。蓆棚一个接一个,一排挨一排,象楼房一样全部编了号。我们就在这里被安置下来。大家虽然劳累,但兴致勃勃,学习毛主席语录,唱红色歌曲,观看军宣队的文艺演出。有一支歌歌词是这样唱的:毛主席语录发给咱哪,捧在手里心中甜哪,好象到了北京城啊,毛主席就在咱身边哪。此时此地,感慨万千。
在先农坛驻地,全部由解放军带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凡是进京的学生,一律按师团营连排班编制。
我们前半期,主要是一件事,就是军训,举着毛主席语录,手挽手进行队列行进操练。一边行进,一边高呼口号,每个方格,都做到整齐划一为止。以崭新的风采,迎接毛主席的检阅。

1966年11月2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天不亮就列队集合到了天安门以东的长安街上,等候毛主席的到来。从西往东,整个长安街全部是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见到了什么才是人山人海。后来据公布的数字,当天上午受检阅的达到70万人。上午11点左右,扩音器里传来检阅开始的命令。顿时,天安门广场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和歌声响成一片。方队一队接一队,缓缓走过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站在城楼正中位置,向人群不断挥手致意。这场景,就和电影里一个样。
为了这一历史的时刻,我们总感到等了太久,见证了许多许多。在这次检阅的前前后后,还有许多难忘的细节。就在这次受阅之前,我们曾接到过一次受阅通知。解放军领队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准备。晚饭后准备出发时,解放军领队突然召集大家开会。首先领大家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语录: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读完,领队提问大家,学这段语录的意思是什么?这时,我们的班长李兆席站起来说,检阅时间可能暂时取消推迟了。不出预料,上级紧急通知,原定计划取消。原因众说不一。
受阅以后,我们继续留在北京,到大专院校及中央有关部门参观。每天都带上干粮,一大早出发,到晚上才返回驻地。北大.清华.人大及八大学院,还有团中央及北京市委等单位,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慢慢地,时间来到12月初。北京的冬天已经很冷了。当时我们住在体育场简易房里也没觉着冷。但是,有些南方来的学生,经不起寒冷,有的连脚都冻坏了。这事恰巧被周恩来总理碰见。周总理得知原由后,立即通知国务院,腾出一些办公大楼,让住在简易棚里的学生优先搬过去。我们这一批,也接到了搬去国务院的通知。我们打好背包,等待出发。由于人员太多,国务院承载不下,后来我们又被安排到前门大街西侧的永安路小学。东临友谊医院,西靠光明日报社,北距天安门估计也只有三里来路。
在北京住了一个来月了,临返回的时候,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我有幸参加。当会议进行到下半场时,周恩来总理又风尘仆仆赶到会场,看望全体与会人员。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由于总理繁忙,他向大家挥手致意,并用洪亮的声音喊到:同志们,再见。望着渐逝地背影,大家久久不愿移开眼睛,直到周总理走出体育场主席台。

人生如梦,逝者如斯,往事如烟。近六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那永远的记忆,与天地同在,象日月的光华,照亮心中,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