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梅止渴
文/常刚
六月的上海是杨梅大量上市的季节。吃着酸甜可口的杨梅,自然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成语。
“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里:“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这段记载内容简单,说的是曹操在征伐宛城张绣行军时,天气炎热,旅途遥远,又找不到水源,士兵口渴难耐。曹操心生一计,说:“前方有大片梅林,树枝上结满了梅子。”士兵听说后,顿觉口里有了口水,口渴大大缓解。这就是“望梅止渴”成语的来历。从心理学上来说,“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的作用。如果人们吃过杨梅,酸甜可口的杨梅就会刺激口中产生口水,给人舒畅的感觉。如果人们没有吃过杨梅,就不会有“望梅止渴”的感觉。我小时候,读“望梅止渴”的故事,怎么也理解不了望梅止渴,因为我没有吃过杨梅。现在来上海,六月份,又是杨梅大量上市的季节,吃着酸甜的杨梅,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真佩服曹孟德先生是个了不起的心理学家和精神作用的鼓动者。
望梅止渴的心理和精神作用是短暂的,行走一段路程,曹操的军队终于找到了水源,解决了实际问题。看来,精神和心理作用只能用一时,暂缓处理一下应急问题,不能当做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要从人们的实际利益出发,解决人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