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张新泉诗集《好刀,野水及其他》
张媛媛
张新泉的诗歌是及物的。汉语新诗的及物书写是一种警惕浮泛抒情与宏观叙事转而关注日常事物、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诗学倾向。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写作:一个不及物动词》一文中,将写作分为及物写作( transitive writing)和不及物写作 (intransitive writing)两种。相较于传统的及物习作,巴特更推崇现代的不及物写作,他认为不及物写作是自律且超越功利性的,语言即是写作的对象;而在及物写作中,写作的内容高于语言,是为某种事物而书写,语言只是一种工具罢了。①在对罗兰·巴特的笃信与误读中,当代汉语新诗一度陷入追求“圣词”、“大词”或者“以词生词”的误区。纯诗追求固然理想化,却始终与真实世界有所隔阂。那么,如何才能维系词与物或者诗歌与现实之间微妙的平衡呢?
解答这一疑问,首先需要探究的是,词语在诗歌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俄国语文学家、文学理论家日尔蒙斯基(В.М.Жирмунский)曾这样概括词的任务——诗人驾驭词语,而读者接受词语。日尔蒙斯基同时代批评家巴赫金(М.М. Бахтин)对他这位同行好友的观点却不太认同,在他看来,“读者要接受的并不是词汇本身,而是词汇中包含的对象表象,最终是词汇表述的对象本身。”②换言之,诗人运用的不是词语,而是词语的内容与意义,是事物与价值本身。作为所指之物的符号,词语直接地表现出诗人的构思与意图,“诗人同他的词语之间不应当存在任何距离”③。诗乃存在之命名,亦即通过词语而确立的存在;而“物是言语活动的极限,正如符号是物的语言。当语言边在自身中旋转边掏空自己时,语言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符号指出了物,第无限多次实现了言语活动的力量”④。因此,诗人应当审慎地、从容地去使用词语,在对“物”的耐心观察与细密感受中,重新校正词语的意义。几十年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数十载用心沉淀的写作经验,让老诗人张新泉精妙地掌握词与物的天平,他屡屡从暮气沉沉的词典中救出鲜活的诗;以独到的“文火功夫”,淬得不饰流苏的好刀。手起刀落,削铁如泥,每一个词语都这样落在了实处。
在张新泉聚焦于物的视镜中,“词典”的出镜率极高。比如《文火》一诗,甫一开篇便写道:“词典里说/文火是火中弱火”⑤。诗人显然对这样的解释不甚满意——“文”绝不等同于“弱”——他以诗为砝码,调整词典描述与真实文火之间不对等的重量,将词典中的“火中弱火”修订为“火中智者”。全诗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对“文中弱火”这一定性的抱打不平。文火不猛烈,不危险,却绝不孱弱,它“漫不经心”“风度十足”,“不摇不曳”,气定神闲,“任你周遭雨去风来/冷暖嬗变”,依旧不改恬淡容颜。文火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同时不声不响,不卑不亢。它深谙四两拨千斤之道,充分彰显中华文化中以柔克刚的精髓。这种攻心为上的文火功夫也体现着张新泉的诗学追求。他的诗中绝没有“啸叫山野的浪火”或者“打家劫舍的猛火”,没有嚎叫似的发泄,也没有失控的狂欢、颓荡的放纵;没有口号似的疾呼,也没有感官的刺激、语言的暴力,甚至没有任何激动亢奋的情绪起伏。他的诗歌始终是理性的、智慧的,葆有从容、亲切而平和的品质。
《为亲切塑像》一诗就是诗人这种语言品质的典型例证。此诗同样以词典为开端:“我把她从词典深处/搀扶出来。我想为她/塑一尊永远的雕像”⑥。“亲切”是词典中诸多难以找到确切对应物的词语中的一个。它是抽象的,同时也是可感可知的。不同人看到“亲切”一词,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不同的面容,作为一个呈现感受的符号,亲切指向家人的笑靥,指向熟悉的乡音,指向某个似曾相识的时刻。为亲切塑像,便是把这个确切的符号,以诗的形式具象化。张新泉首先为“亲切”赋予了性别,人称代词“她”,为塑像奠定了母性的、柔软的基调;接着是年龄,动词“搀扶”已然暗示了岁月的痕迹。月色、烛光、纺织娘、鸽哨、炊烟、草垛……一系列唯美、恬静的田园意象,为这尊模糊的雕像,赋予了清晰的轮廓。
从词典中救出那些被误解、遗忘或者失去形象的词语,是张新泉诗中的重要主题。长久以来,对于语言的蹂躏与败坏,已经让许多词语招致暴力,被庸俗化甚至“污名化”。在《小姐》一诗中,张新泉不无惋惜地慨叹:“已经不好用这个称呼叫那些年轻的女子了”⑦,而小姐原本是个“极美的称谓”。在诗人古典化的想象与追忆中,“小姐”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小姐,是交心的挚友,是相伴一生的妻,是月,是镜,而不是灯红酒绿。如“小姐”一般,因语境变化而含义被磨损甚至被玷污的词语不在少数,如密密麻麻的过江之鲫,泅渡于时代的浪潮,穿过明明灭灭的诱惑与命运的无形之网,湿漉漉地抵达新的语境。它们拼命从身上抖落无端的恶意与戏谑的调笑,缠绕的水草或渔网的碎片“濡湿一部厚词典/视线落处/沾满/鱼鳞”⑧。
张新泉的诗平实近人,极少用生僻的词语或艰深的典故。根据我的直观感受(而非严谨的统计),《好刀,野水及其他》一书中最常用的修饰词是“好”字。好,从女,从子,原指女子貌美。后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又表示同意、应允。作为程度副词,包含感叹语气;作为动词,表示完成完善;作为多音字,还有喜爱之意……总之,“好”字乃是汉语中最常用的汉字之一。诗人爱用“好”字,不是被它丰富的含义所吸引,或用宽泛的形容掩盖一时词穷,而是从其足够饱满的意义链中拆解出契合所写之物的一小段,再细细道来何为“好”,如何“好”。因此,“好”字常常出现在这本诗集的诗歌标题之中。比如被诸多研究者赞许的好诗《好刀》。在诗人笔下,何谓好刀呢?首先,好刀毋需多余的装饰,不要刀鞘,也不悬流苏,其次,好刀应握在人的手里,而不是“悬之以壁”。这两点实则是一点,务实不贪虚名。接下来,对好刀的形容也都集中在秉性之上,刚强又柔情,内敛而谦逊,最关键的是,厌恶血腥味。这种评价与人们固有地对一把好刀的价值判断——比如惩恶扬善,比如锋芒毕露,比如视死如归——已经截然不同。看来,人类对“好刀”的认识确实还很肤浅,而“好刀”不发一言,不失温柔敦厚之风度。
以“好”为题的诗歌还有《好人》《好狗》《好水》《好天气》《好家伙》……这几首诗的写法很相似,都是以具体的物象对“好”这一相对抽象的形容进行细化。比如“好人”被类比为“优质灌木”,“好狗”有“逼露成冰”的目光,“好水”则是“隐者”,“好天气”时,则有云正在抒情,而“好家伙”三个字,“有时你脱口而出/满嘴快感/有时你一字一顿/把一腔钦佩之情/念得神形兼备/有时你激情难忍/索性将那好字省了/冲着对方或对方的照片/嗔一声———家伙!”⑨真正的“好”或许就是在你形容某物时可以把“好”字省略掉。好刀就是刀,毋需悬饰流苏;好人就是人,毋需树碑立名;而好诗就是诗,毋需藻饰华靡。“好”字充当黏合剂,弥合填补了真正的词与真实的物之间的错位与缝隙。正如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所说:“思考某个词时,肯定会找到一种哲学体系。语言比任何直观都更加丰富。从词语中领悟的东西胜过从事物中所见到的。而写作,就是对词语作思考,就是聆听到铿锵的词语。”⑩对于想要“重写人类之诗”的老诗人张新泉而言,他所追求或许就是这样一声铿锵有力的“好”字、就是这样一首名副其实的好诗。
2023年5月11日
①参阅李心释:《当代诗歌“及物写作”的可能性及误区》,《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②[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周边集),李辉凡,张捷,张杰,华昶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③程正民:《巴赫金的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157-158。
④[法]德勒兹:《批评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213页。
⑤张新泉:《文火》,《好刀,野水及其他》,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4页。
⑥张新泉:《为亲切塑像》,《好刀,野水及其他》,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12页。
⑦张新泉:《小姐》,《好刀,野水及其他》,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185页。
⑧张新泉:《过江之鲫》,《好刀,野水及其他》,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9页。
⑨张新泉:《好家伙》,《好刀,野水及其他》,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年,第113页。
⑩[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权利》,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62页。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当代作家评论》《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张新泉的诗(10首)
《撕》
撕是一种暴力
对于纸,即使再温柔
也是
一生中,我们总要
毁掉一些纸
总会与一些纸张
势不两立
在碎纸机莅临之前
我们体面优雅的手
总在乐善好施
温情脉脉的背面
清醒地干掉
一些类似纸的东西
笔使纸张获罪
纸在无法解释的绝境
被撕得叫出声来
文字的五脏六腑
撒落一地……
人对纸张行刑时
是一种比纸更脆弱的
物体
纸屑会再度变成纸
再度与你相逢时
一些化不掉的字
保不准会活过来
咬你
1992年
《枪手》
——读史
不见枪 只见一些
手 在江湖上忽隐忽现
手之外的东西
被竹笠 面罩 和
年代的雨雾 抹去
应运而生的
手 数目不详
但可以从某段历史
黑暗的浓度 作出
相应的估计
这些手生下来
就注定了一些人的死
食指前方 注定不是
月亮的圆弧 而是
扳机
弹丸一般活着
以手指计数 计算着
恶贯何时满盈
月黑 月白
都是好天气
把人心与准星
攥成一条线
枪 就响了
手一生 就说这么
一句
1993年
《沙枣》
孤零零站在沙漠腹地
多少年了,不死
也不往高里长
你从远处看
它甚至不像一棵树
那么瘦,瘦得让人惊讶
也挂果。果实又小又硬
挂满果实的时候
就有一个人从远方赶来
爬上树去打枣
榆木棍子落下去
干灰扬起
雨点般的枣粒
直往老黄沙怀里扎
那个人每年都来
他打得很实在
他的关照很有劲
一棍接一棍,就那么抽
横竖不说一句话
那种枣你没见过
那种枣不能吃
那种枣打下来就埋了
那个人在树下埋枣
他没干完之前
夕阳就坐在沙梁上
等他
1993年
《看一个牛仔脸上的刀疤》
上帝把他脸部的
最后一道工序
留给了尘世中的
一口刀
那是最难 也是
最壮烈的一道工序
阴云四合 抑或
残阳喷血时
刀 劈下
伤口起自眉骨
收在嘴角
不能差错分毫
一次特殊的
整容
以杀戮方式完成的
一种创造
刀光闪处
倒下苟安与平庸
绿得发黑的
草原深处
刀痕在马背嘶鸣
在荣辱生死之上
照耀
1993年
《飞来一只蜻蜓》
想象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只
最后一只蜻蜓
飞来,停在我的书上
这是一本名叫《心灵学》的书
这是南郊的一个下午
一只蜻蜓突然来访
略去一切礼节与我亲近
老实说这本书有些深奥
那是关于人的并不包括它
但它直接飞来停在某一页
这就给了我欣喜也给了我
打量它思考它的幸运
一架有生命的直升机
却喜欢自然优雅的静
它飞不高,高处不仅寒冷
而且风大,风中有啸叫的秃鹰
其次是蜻蜓好奇,不谙世事
处子般这里看看那里停停
刀刃它也敢站上去
它熟悉善良,却不认识陷阱
最后是蜻蜓与这个世界
总是若即若离,不知什么缘故
对一朵花,一潭水
也只是点到为止,绝不投入
它的来和它的去一样轻轻
它是那种我们很难再做的梦
很难再看到的花朵
再听到的谣曲
它是从宁馨的家园深处
照过来的一盏灯……
1993年
《为亲切塑像》
我将她从词典深处
搀扶出来。我想为她
塑一尊永远的雕像
趁着这个世界还未
完全变硬;趁着我们还有
月色,还会面对烛光
我得抓紧。趁着我们眼中
被她弄出的水迹未干
趁着她曾经抚摸过的
事物,还在我们身旁
现在纺织娘可以唱歌了
鸽哨、炊烟、草垛请升起来
我要你们——作为最后的仪仗
我这就动手。请给我以援助
如果力不从心
请你们接替着我
从夜到夜,从泪光到泪光
1994年
《流水账》
赤条条
入世
人儿小
哭声大
量体长
称体重
恭喜恭喜
交费
回家
奶水穿肠过
笑。一望无牙
药。糖。妈妈
虫虫。车车。马马
书包。背包。提包
阴转晴。晴转阴
爱情。婚姻。性
舅子。姐夫。姑爷
面具。油水。物价
鹏程。驴道
喇叭。轿子
股市。鸟市。菜市
灰尘。茧皮。伤疤
阿猫。阿狗。哇
电视。哈欠。啪
睡。睡吧
来。去。停
谁都有这一天
懒得做梦
不再磨牙
把皱纹赶开
躺成个乖孩子
满世界水泥
无芭也无蕉了
雨还在打什么
傻瓜
1994年
《故宫里的广场》
设计者堪称高手
衬托显赫的皇权
王者的威仪
只消在宫与宫之间
留出大片空地
宽得能吓退箭镞
大得能累跛马蹄
人犯推出午门斩首
望一眼白茫茫的空
无须动刀已断气
距离造就震慑
一溜儿排向宫门的
砖头,你摸摸
一块比一块冷得颤栗
城中住过24位皇帝
谁也不曾来过这里
广场大,皇帝就显小了
国运常常从砖缝中
冒出头来——五花八门的草
为谁而黄、而枯、而绿……
如今广场已成文物
许多麻雀在其间唏嘘——
明朝的讲究修辞
清代的多用长句
全都说的古汉语
1997年
《小姐》
已经不好用这个称呼
叫那些年轻的女子了
即使满脸纯洁
也冷不防招来
误解和敌意
于是便点头,微笑
讷讷地避实就虚
这原本是个极美的称谓
张生如此叫过崔莺莺
一个名叫西厢的院落
才苦得甜蜜
变成蝴蝶之后的梁兄
依旧不改口
会飞的英台小姐
爱情们仰慕的虹霓
小姐曾是你的挚友
小姐后来做了你的妻
小姐姐带你去放羊
姐儿小小会补衣
小姐是月,是月下的田螺
是镜,照亮你心中的云雨……
已经不好用这个称呼
叫那些年轻的女子了
因为夜幕落下时,你不知道
哪些灯会红
哪些酒会绿
1998年
《洗脚房》
服务现代人的身体
如今已条分缕析
巷北洗头,巷南洗脚
头脚之间的那一段
不知归谁洗
举八字脚的
迈太空步的
这里通通欢迎
有口皆碑的脚
刑满释放的脚
都享受同等待遇
为你抚脚的少女齿白唇红
嫩姜般的十根纤指
谙熟所有穴位,引你一步步
路转峰回,由此及彼
洗脚房临街的一面
帷帘曳地,神秘兮兮
当夜幕落下,一些小车
远远地就停在巷口
一群丰乳肥臀的小姐
把迎宾的台步走得香气四溢……

张新泉,当代诗人,1941年6月生于四川富顺。初中辍学后,当过码头搬运工、纤夫、铁匠,剧团乐手、文工团创作员,出版社及杂志社编辑。曾获四川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郭沬若诗歌奖、2016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曾任四川文艺出版社诗歌编辑室主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编审。出版诗集《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野水》《微语·情诗73》《95首抒情诗和7张油画》《情歌为你而唱》《人生在世》《宿命与微笑》《鸟落民间》《在低处歌唱》《张新泉诗选》《好刀》《事到如今》《张新泉的诗》《好刀、野水及其他》等。
附:近期重点关注专题栏目——
“未来诗学”往期文章
2023年5月,活跃在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困境和危机”的专题研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诗学理论,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一行、王东东、张伟栋等人的建议,南方诗歌开设“未来诗学”专栏,用以刊发关于这一主题的有关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南方诗歌秉持“开放、包容、自由”的诗歌精神,欢迎争鸣,并希望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共鸣!
六人谈|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候乃琦|当代诗歌困境现象之观察
梁余晶|困境,但非绝境
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目录
姚辉:落日在黄昏被悬空了两次
“细读”:侯乃琦|可仔的残酷童话
“未来诗学”: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蒋芸徽:山与诗的盘旋(组诗)
“他山诗石”:陈子弘 译|维贾伊·瑟哈德里诗选
宇恒:咖啡馆的夜
“崖丽娟诗访谈”:李海鹏|齐达内说过,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马赛回旋
钟鸣:当我们遭遇熟词
“未来诗学”: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孙文波:唯有时间如刻刀
王春芳:现实总在秘密流淌(系列组诗5)
“未来诗学”: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淳本:我有兰草兮九畹
梁小静:当我们面对自然
郑越槟:晦暗者的摩灭之夜
张铎瀚:举着火把切近语言的某条大路
“细读”:侯乃琦|诗的侠骨与柔肠
“未来诗学”: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谢健健:在合唱队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