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的批评
刘庆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期。
兰集镇疏浚“大寨河”的水利工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要知道,这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命名的“大寨河”承载着兰集镇中、南2个片区10个村,24000多亩农作物的灌溉使命,已经有10多年未疏浚了,有的地方已被淤泥堵塞,还有的地段被雨水冲刷,坑坑洼洼,既不能顺顺当当的灌溉,又不能及时排涝,群众意见很大。在今年的秋收秋种任务顺利完成后,利用近阶段的农闲时间,镇党委、镇政府顺应民意,及时作出部署,动员全镇民力,打响了疏浚“大寨河”的战斗。
该镇镇东村承担的是“大寨河”中的最险段,人们称之为“龙窝口”的一段工地的疏浚任务,村党支部书记洪武是当过多年兵的退役军人,敢为人先,善打硬仗,村里的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全镇的领先地位。好钢用在刀刃上,洪书记在接到任务后,当即组织精干力量,连日苦战,工程进度一直起着全镇工程的领头雁作用。眼看工程土方任务已完成大半,民工们心里都很高兴,干部们的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这天上午,镇政府的朱镇长来到镇东村的水利工地,和村里的洪书记等村干部一道,测量验收了工程进度,根据疏浚工程的总体安排,研究制定了下一步的攻坚计划,要求再把河底床的龙沟进一步挑深0.5米,使河床积水能及时排光,便于民工们好进一步清理河底淤泥,早日完工,洪书记和村干部们表示吃过中午饭就开始施工。
中午,朱镇长在镇食堂草草吃完中饭后,因惦记着镇东村的挑龙沟进度,顾不上休息,就和党委秘书小刘一道,骑着自行车赶到镇东村的工段,来到工地一看,见到民工们都三三两两的躺在河坡上晒太阳,有的还在聊天讲笑话。刘秘书轻声问一位民工:“你们洪书记呢?”这位民工愣了一下,回答是还末来。
正在这时,躺在他身边的一位民工,突然翻身起来,向着工地不远处的一座民房跑去,朱镇长见状,急忙招呼刘秘书,我们走。说着就骑着自行车向那位民工赶超过去。
朱镇长和刘秘书赶在那位民工前面推开了那家农户的门,只见镇东村的几位干部正在屋里悠闲的打牌,见状,大家都紧张的站起身来,以为一场紧张的“暴风雨”就要来临的时候,只见朱镇长一言不发,转身和刘秘书骑着自行车,向着下一个村的水利工地去了。
过了一会儿,等到朱镇长他们从别的村水利工地指导工作后返身回来途经镇东村的工段时,只见洪书记和几位村干部都卷起裤腿、打着赤脚,在冰凉的河水里挑着龙沟,一个个挥汗如雨,热得把身上穿的棉上衣都脱了。
无声的批评胜过有声的说教,响鼓无需重锤擂。毫无悬念,镇东村在这次疏浚“大寨河”的水利会战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